刷牙时牙龈出血像蘸了草莓酱,咬苹果留下红红的“牙印”?或是半夜突然牙痛醒,喝口凉水都疼得直咧嘴?这些常见的口腔问题,其实藏着两种不一样的病——牙龈炎和牙髓炎。虽然就差一个字,却像“感冒打喷嚏”和“肺炎烧起来”似的,一个是表面的小炎症,一个是深层的神经痛。
解剖学课堂:疼的地方不一样
牙龈炎是牙周的“初级小毛病”,主要闹在牙龈边缘那圈。如果牙菌斑黏在牙龈和牙齿的交界处没清理干净,免疫系统就会“出兵”对抗,引发牙龈发炎。而牙髓炎是牙神经的“紧急事故”——龋齿把牙釉质蛀穿了,细菌直接钻进牙髓(牙神经所在的地方),刺激得神经“发疯”,所以疼得特别厉害。
症状对照表:你的疼是哪种?
牙龈炎的“温柔提醒”:
- 刷牙时牙刷上沾着“草莓酱”(牙龈出血);
- 照镜子看牙龈,红得像小灯炮;
- 咬东西时总觉得牙齿漏风(牙龈萎缩了);
- 嘴里总有股发酵酸奶的味儿(口气重)。
牙髓炎的“紧急警报”:
- 喝冷的热的像被电了一下(敏感疼痛);
- 晚上躺着更疼,像牙神经在“蹦极”;
- 疼的时候分不清是哪颗牙(定位不准);
- 咬东西时牙根像在“地震”。
诱因追踪:谁把牙搞疼了?
牙龈炎的“祸根”往往是:
- 牙缝里藏着食物残渣“小仓库”;
- 横着刷牙把牙龈“刷伤”了;
- 矫正器的角落成了菌斑的“避风港”。
牙髓炎的“导火索”多是:
- 深龋齿蛀出了“细菌通道”;
- 牙齿隐裂(比如咬硬东西裂了小缝)让细菌钻进去;
- 外伤把牙髓暴露出来了。
家庭护理:暂时缓解疼的小方法
急性发作时,可以试试这些“止疼小技巧”:
- 冷敷:用冰袋敷疼的那侧脸,每次15分钟,能缓解肿胀;
- 丁香油涂一涂:用棉签蘸点丁香油,轻轻抹在疼的地方,安抚神经;
- 温盐水漱口:用40℃左右的温盐水(大概一杯水加小半勺盐),轻轻漱漱口,帮着杀菌;
- 换软牙刷:用敏感型软毛牙刷刷牙,减少对牙龈和牙齿的刺激。
⚠️ 注意:这些方法只是暂时“压一压”疼,不能代替看医生!疼得厉害或者一直不好,一定要赶紧找牙医。
就医信号灯:这些情况必须马上看医生!
出现以下“危险信号”,别犹豫,立刻去医院:
- 疼了24小时还没好,甚至越来越厉害;
- 牙龈肿得摸起来像乒乓球(有波动感),像要“冒脓”;
- 脸肿得两边不一样,像含了个包子(不对称肿胀);
- 发烧还伴着脖子或下巴的淋巴结肿大。
预防锦囊:守住口腔的“防护墙”
想要远离这两种疼,关键是“防细菌”:
- 刷牙要对:用巴氏刷牙法(刷毛45度对着牙龈,小幅度震颤),每天刷3次,每次3分钟;
- 查菌斑:每周用菌斑显示剂(药店能买到)涂在牙上,没刷干净的地方会变红,赶紧补刷;
- 少吃甜酸的:少喝碳酸饮料、少嚼硬糖,多吃带纤维的蔬菜(比如芹菜)、水果(比如苹果),帮着清洁牙齿;
- 定期检查:每6个月去洗一次牙(洁治),做牙周检查,早发现早处理小问题。
知识误区粉碎机
别被这些谣言坑了:
- “牙龈不出血就没事”?错!健康的牙龈是粉橘色、不发亮的,要是牙龈发白或暗红,就算不出血也可能有问题;
- “牙痛就吃消炎药”?危险!抗生素不能治牙髓炎,还会掩盖病情,拖成更严重的根尖周炎;
- “冷热不碰就不用看医生”?错!牙髓炎就算不碰冷热,神经也可能慢慢坏死,最后导致牙根发炎,脸肿得更厉害;
- “洗牙会伤牙齿”?谣言!专业洗牙是用超声波震掉牙石,不会伤牙釉质,反而能预防牙龈炎和牙周炎。
科学就医指南
去看牙医前,准备这些能让医生更快帮你:
- 记好“疼的细节”:比如疼痛什么时候开始、吃冷的热的会不会加重、晚上是不是更疼、疼了多久;
- 拍几张照片:用手机拍清楚疼的牙齿、牙龈的样子,帮医生快速判断;
- 带好病历:如果之前治过牙(比如补过牙、做过根管),把病历或缴费单带上;
- 提前约专科:如果怀疑是牙髓炎,提前约“显微根管治疗”的专科医生,处理更精准。
其实牙龈炎和牙髓炎的本质都是细菌在“搞破坏”——牙龈炎是细菌在牙龈表面“闹事”,及时清理菌斑就能好转;牙髓炎是细菌钻进牙神经“拆家”,必须找牙医抽神经(根管治疗)才能解决。不管是哪种,早发现早治疗才是最省钱、最不遭罪的办法。平时把口腔清洁做好,定期找牙医“年检”,才能让牙齿一直“健康工作”,再也不用怕刷牙出血或半夜牙痛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