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刷牙突然疼得钻心、晚上跳着疼得睡不着,甚至舌苔变厚发黄——这些症状可能都在提醒你:牙根尖发炎了(医学上叫“根尖周炎”)。这种牙根末端的炎症要是没及时处理,会从一开始的冷热敏感变成持续剧痛,严重还会引发发烧、脸肿等全身症状。
炎症是怎么“跑”到全身的?
当牙髓(牙神经)感染冲破牙根尖的“防护层”后,炎症会顺着三条路扩散:
- 顺着牙齿传:比如疼到耳朵、太阳穴附近,像放射性的钝痛;
- 跟着淋巴走:下巴底下的淋巴结会肿起来,一按就疼;
- 触发全身免疫反应:打乱舌苔上的菌群平衡——2022年《牙髓病学杂志》研究发现,根尖周炎患者舌苔上的细菌种类比健康人少三分之一,这就是为啥炎症会让舌苔变黄变腻的原因。
怎么判断自己是不是根尖周炎?
自己先查这3点:
- 疼了超过24小时还没缓解;
- 咬东西时牙酸涨得难受;
- 牙龈上鼓了小脓包(像“小痘痘”)。
医生会用这3招确诊:
- 轻敲患牙,要是疼得明显;
- 用冷热刺激试试,没反应(说明牙神经已经坏死);
- 拍X线片,根尖有超过2毫米的阴影。
现在治根尖周炎有啥好方法?
以前治根管是开髓引流再填充,现在有了显微根管技术(2023年《口腔医学杂志》推荐)——用三维影像精准定位牙根,加上超声工具帮忙,清理得更干净、填充得更严实。治疗分三步:
- 急性期(0-48小时):开髓减压、冲洗消炎,先把疼止住;
- 根管预备:用镍钛器械把根管清理成形;
- 生物封闭:用热牙胶严严实实填上,不让细菌再进去。
治完后这3天要“小心伺候”
治完后的72小时是恢复关键期,注意这几点:
- 冷敷消肿:每小时用冰袋敷患侧脸15分钟(别直接贴皮肤,裹层毛巾);
- 睡觉垫高枕头:把枕头抬高15度,减少血流聚集,肿得没那么厉害;
- 口腔护理:用0.12%氯己定含漱液每天漱四次,抑制细菌;
- 饮食要“温柔”:别用患侧嚼超过55℃的食物(比如热汤、热茶),也别啃硬东西(比如坚果、骨头)。
什么时候需要用抗菌药物?
如果出现脸肿、发烧,说明炎症扩散了,一定要找医生开抗菌药物——千万别自己乱买。注意这2点:
- 治疗期间别用含酒精的口腔产品(比如含酒精的漱口水);
- 症状缓解了就赶紧停,避免细菌产生耐药性。
平时怎么预防?
根尖周炎大多是“拖”出来的,做好这几点能防患于未然:
- 定期查口腔:每半年去做一次牙周检查(比如洗牙、查牙龈);
- 蛀牙早补:有蛀牙赶紧补,别等烂到牙神经;
- 磨牙要干预:晚上磨牙的人,找医生做个咬合垫,减少牙齿磨损;
- 糖尿病患者要注意:免疫力弱,根尖周炎发展比常人快,更要定期查口腔;
- 舌苔别乱刮:用舌苔刷轻刷舌背就行,别太用力,不然会伤味蕾。
其实舌苔是身体的“健康信号灯”——现在研究证实,舌苔越厚,牙龈下的细菌越多(相关性高达0.71);中医说黄苔是“湿热”,和西医讲的炎症反应刚好对应。所以平时多观察舌苔变化,加上定期口腔检查,就能早发现根尖周炎的苗头,及时处理。说到底,预防比治疗更重要——好好爱护牙齿,才能避免这种钻心的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