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牙是最基础的口腔护理,但很多人在选牙膏这件核心事上,还存在不少误区。面对市场上五花八门的宣传概念,我们用科学视角帮大家理清含氟、美白、换牙膏这三个关键问题,再教大家怎么精准选牙膏。
含氟牙膏:防蛀的科学功臣,安全不用怕
氟化物能防蛀牙,是全球口腔医生都认可的结论。它的原理很简单:氟离子会替换牙釉质里的羟基磷灰石成分,变成更耐酸的氟磷灰石,就像给牙齿穿了层“防蛀外衣”;同时还能抑制致龋菌的活性,从源头减少蛀牙。WHO 2022年的口腔健康报告显示,长期用含氟牙膏,恒牙蛀牙率能降23%-27%,乳牙也能降19%-21%,效果很实在。
关于“氟不安全”的担心其实没必要:成人一次刷牙不小心咽下去的氟,大概只有0.07-0.12毫克,远低于WHO规定的每天最多能承受的7毫克;小朋友用米粒大小(约0.1克)的含氟牙膏,摄入的氟量只占儿童安全量的1.4%-2.9%,完全没问题。建议3岁以上孩子用含氟量500-1100ppm的儿童专用牙膏,同时教他们别吞咽。
美白牙膏:不是越白越好,得看“怎么白”
牙齿变色主要分两种:一种是咖啡、茶渍粘在表面的“外源性着色”,另一种是牙齿内部变色的“内源性变色”,对应的美白原理不一样。
- 物理型美白:里面有5%-15%的水合二氧化硅磨料,用特别细的颗粒摩擦掉表面污渍,连续用8周,牙齿能白1-2个度(用Vita比色阶测的),适合去外源性色素。
- 化学型美白:靠3%-6%的过氧化物或酶类成分,通过氧化反应分解色素分子,适合内源性变色,但长期用可能让牙本质小管变“敞开”,吃冷吃热容易酸。还要注意,有些产品加了二氧化钛纳米颗粒,靠光学散射让牙齿暂时变白,但可能影响牙釉质的正常矿化,别长期用。
换牙膏:不是因为“耐药性”,是为了更适配
网传“牙膏用久了会有耐药性”,其实没有科学依据。牙膏的主要成分(比如摩擦剂、表面活性剂)都是靠物理摩擦清菌斑,不会让细菌产生抗药性——美国牙科协会2023年明确说过,换牙膏频率和细菌耐不耐受没关系。
建议每3-6个月换牙膏类型,是因为这三点:①避免长期用同一种表面活性剂(比如月桂醇硫酸钠)刺激口腔黏膜,造成微小损伤;②应对不同阶段的口腔需求,比如冬天口干就换保湿型牙膏;③避免同一种磨料长期摩擦,导致牙釉质被磨得太厉害。如果一直牙龈痒、牙齿酸,别光换牙膏,先去看牙医。
选牙膏:跟着自己的口腔问题“对号入座”
选牙膏不用看宣传标语,看成分就能精准匹配需求:
- 想防蛀:选含单氟磷酸钠或氟化钠、氟含量1000-1500ppm的,加精氨酸能帮牙齿再矿化的更好;
- 牙齿敏感:选含5%硝酸钾(减轻牙神经敏感)或8%氯化锶(封闭牙本质小管)的;
- 有口气:选含氯化锌、氧化锌的(中和口臭的硫化物),或天然植物精油的抑菌配方;
- 牙龈不好:选含维生素B12或泛酸钙的修复成分,别选含酚类的刺激杀菌剂。
要记住,牙膏只是辅助,再好用也代替不了正确刷牙(比如巴氏刷牙法)和专业治疗(比如洗牙、抛光)。最好每半年去看次牙医,根据医生建议调整护理方式。买牙膏时一定要盯着成分表:含氟牙膏得标清楚氟化物种类和浓度,美白牙膏要说明有效成分怎么起作用,特殊功效得有临床试验支持——别被花里胡哨的宣传骗了,成分表才是最实在的“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