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咙里长的红色小颗粒,其实是淋巴滤泡在发挥免疫作用时的表现。这些长在咽后壁的小结构,碰到病菌入侵时,会充血、变大来启动免疫防御——很多急性咽喉炎患者都会有这种淋巴滤泡充血、肿大的情况。
致病因素的三个常见原因
感染性因素
急性咽喉炎里,七成以上是病毒引起的,比如常见的流感病毒、腺病毒;细菌感染要注意溶血性链球菌这类病菌;支原体感染这些年也变多了。
物理性损伤
长期用嗓太用力(比如大声讲课、喊麦),会让声带黏膜的血液循环出问题。有研究发现,经常要高频发声的职业人群(比如老师、主播),得慢性咽喉炎的概率比普通人高很多,这和声带黏膜里的小血管异常增生有关。
环境性刺激
空气污染会让喉咙黏膜上的“清洁小刷子”(纤毛)工作效率变低,空气太干的话,黏膜的保护屏障也会变弱;过敏体质的人碰到过敏原(比如花粉、尘螨),还可能引发急性黏膜水肿。
怎么规范防治?
先明确诊断
用快速检测方法先区分病原体(是病毒还是细菌),查血常规能辅助判断感染类型,必要时用喉镜动态观察黏膜的病变情况。
分情况治疗
病毒性感染主要是缓解症状,比如用含薄荷脑的制剂能舒服一点;细菌感染要严格听医生的话用抗生素;过敏引起的,可以用抗组胺药加雾化治疗;用3%的高渗盐水做雾化,能缓解黏膜水肿。
调整环境很重要
保持房间空气湿润(比如用加湿器),这样纤毛能正常工作;户外活动回来,建议洗一下鼻子;做饭时尽量少接触油烟,工作场所要多通风。
职业用嗓的人要护嗓
经常用嗓的人可以试试“20-20-20护嗓法则”:工作间隙穿插无声互动(比如手势、写板书),结束后做声带放松训练(比如深呼吸、慢咽口水),每天保证足够的声带休息时间。
什么时候要赶紧就医?
如果出现这些情况,别拖,赶紧去医院:
- 发烧超过3天还没退;
- 吃的东西明显比平时少(比如小孩不肯吃饭);
- 声音变哑或变粗超过两周没好;
- 孩子出现呼吸异常(比如喘气费劲、喉咙发出“空空”声)。
一般来说,急性咽喉炎只要规范治疗,九成以上的人7-10天就能好;慢性咽喉炎患者要查查有没有其他基础病(比如胃食管反流),建议定期做咽喉内镜检查。
总的来说,喉咙里的红色小颗粒大多是身体在“战斗”的信号,只要找对原因、规范处理,不用太慌。平时注意护嗓、避开刺激源,就能减少发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