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炎是咱们生活中特别常见的咽喉问题,几乎每个人都有过喉咙干痒、像卡了东西或者恶心的经历。其实,咽喉是消化道和呼吸道的“十字路口”,黏膜下藏着很多敏感的神经末梢——当这些神经被炎症刺激时,会通过神经通路把信号传给大脑,所以有时候不仅喉咙不舒服,还会觉得恶心。2022年《耳鼻喉科学杂志》的研究就证实,咽喉的感觉神经和肠胃系统是“互通的”,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咽炎患者会同时出现肠胃难受的原因。
咽炎类型与发病机制
急性咽炎大多是病毒感染引起的,比如感冒、流感的时候容易犯,另外温度骤变(比如突然降温、穿太少)、空气里有污染物(比如雾霾、二手烟)也可能诱发。慢性咽炎就和长期的刺激有关——比如教师、播音员、销售这类经常用嗓的职业,声带和咽喉黏膜一直处于“工作状态”,得慢性咽炎的几率比普通人高很多;还有胃食管反流的人,胃酸反流到喉咙,会反复刺激黏膜,也容易变成慢性咽炎。另外,如果长期待在PM2.5超过75微克/立方米的环境里(比如工业园区、交通拥堵的路口),咽喉黏膜上负责清理垃圾的纤毛会“罢工”,没办法把灰尘、细菌排出去,自然更容易发炎。
临床症状识别
咽炎常见的4个症状要记清楚,自己就能初步判断:1. 吞咽异物感:咽东西的时候总感觉有东西“卡”在喉咙里,比如咽米饭、喝水时,速度比平时慢,像有东西挡着;2. 持续性不适:就算不咽东西,也觉得喉咙里像塞了一团棉花,清嗓子、咳嗽都没用;3. 温度敏感:喝冷水、吃热粥或者冰饮热饮时,喉咙的疼、痒会立刻加重,像被“刺”了一下;4. 昼夜变化:早上刚起床时症状最明显,比如喉咙干得发疼、有浓痰,活动一会儿(比如喝杯温水、走几步)会慢慢缓解。
综合防护策略
环境管理
工作或家里可以装个空气监测仪,当PM2.5超过50微克/立方米时,赶紧开空气净化器——别让脏空气一直“熏”喉咙。经常用嗓的人(比如老师、主播、销售),一定要用定向扩音设备(比如小蜜蜂麦克风),这样不用扯着嗓子喊,能减轻声带的负担,研究说这种设备能让咽喉肌肉的压力减少40%左右,长期用能预防咽炎发作。
饮食调节
平时要吃点温润的食物,比如梨(蒸熟吃更润喉咙)、山药这类含黏蛋白的白色果蔬——黏蛋白就像一层“保护膜”,能滋润咽喉黏膜。吃完饭后可以含一点纯蜂蜜(别加糖的),可能通过调整喉咙局部的酸碱度,让微环境更健康,但糖尿病患者千万要注意,因为蜂蜜含糖,别随便吃。
功能训练
每天做3组“吞空气”练习,每组10次——方法很简单:像咽口水一样,把空气慢慢“吞”下去,感受喉咙的肌肉收缩(别太用力,避免呛到)。坚持4周,可能有助于修复受损的黏膜,让喉咙没那么敏感。
诊疗新进展
如果喉咙不舒服超过2周还没好(比如一直干痒、有异物感,或者越来越疼),一定要去做个咽喉微生态检测——这种检查能查出喉咙里潜在的致病菌(比如某些细菌、真菌),比传统的咽拭子更准确,医生能针对性治疗。现在还有新型雾化器,能把药物颗粒弄得更细(像PM2.5那么小),这样药物能更深地进到咽喉黏膜里,停留时间更长,比普通雾化效果更好。另外,长期得咽炎的人,建议定期做无创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不用插管、不用打针,就能清楚看到咽喉黏膜的结构变化,比如有没有增厚、有没有小的溃疡,能早期发现问题,避免变严重。
日常养护原则
三要原则:
- 保持室内湿度在50%-60%——比如用加湿器(记得每周清理一次,避免滋生细菌),或者在房间放盆水,太干的空气会让喉咙黏膜脱水,加重不适;
- 连续发声45分钟后应进行声带休息——比如老师上课,每节课中间歇10分钟,别一直讲,声带也需要“放松”;
- 定期更换牙刷并做好清洁消毒——每3个月换一次牙刷,每次用完冲干净,放在通风的地方(别盖盖子),避免牙刷上的细菌“跑”到喉咙里。
三不要原则:
- 避免长时间处于直吹空调环境——空调风又干又凉,直接吹喉咙会让黏膜变干、血管收缩,容易发炎;
- 减少温度骤变环境的暴露——比如从30℃的户外突然进到18℃的空调房,或者冬天出门不戴围巾,喉咙黏膜会受刺激,诱发咽炎;
- 慎用空腹食用酸性水果——比如橘子、柠檬、山楂,空腹吃会刺激胃酸分泌,可能反流到喉咙,加重炎症(如果要吃,可以饭后半小时再吃)。
总的来说,咽炎的关键在于“养”——日常避开刺激的环境、调整用嗓和饮食习惯,就能减少发作。如果症状持续不好,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检查,别拖着变成慢性的。毕竟,喉咙舒服了,吃嘛嘛香,说话也痛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