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突然肿起来是很常见的口腔问题,但得警惕两种情况——根尖周炎和牙周脓肿。虽然都是炎症,但怎么得的、表现什么样、怎么处理,差别可大了。
牙龈起泡的病理机制解析
牙龈鼓包的时候,得先分清是根尖周炎还是牙周脓肿。根尖周炎是牙齿本身出问题导致的感染,大多是蛀牙没及时治,牙髓(牙神经)坏死了,细菌顺着根管跑到牙根尖周围,慢慢形成慢性炎症灶。典型表现是坏牙对冷热没反应,咬东西时酸酸胀胀的,鼓的包会反复破,流黄白色的脓;拍X光能看到牙根尖附近的骨头有破坏的阴影。
牙周脓肿是牙周组织的急性化脓感染,常见于牙周炎中晚期的人。当牙周袋变深(超过5毫米),袋里堆了很多细菌,等身体免疫力下降时,就突然发炎了。表现是牙龈边缘很快肿起来,摸上去软软的有波动感,还一跳一跳地疼,严重的会发烧。和根尖周炎不一样的是,这种牙的神经是活的,但牙周袋明显变深了。
临床诊断要点
医生做检查主要看三点:敲牙齿时,根尖周炎的牙会有深层的疼痛感;测牙髓活力能知道牙神经是不是还活着;拍数字X光片能清楚看到牙槽骨吸收情况和牙根尖的病变范围。要注意的是,慢性根尖周炎还可能变成根尖囊肿,得定期拍片子盯着病灶有没有变化。
急性期管理方案
在找医生之前,可以先这么缓解:肿得厉害时用冰袋或凉毛巾间歇性敷,每次不超过15分钟;用和体温差不多(37℃左右)的温盐水漱口,一天4-5次保持口腔干净;吃东西选南瓜粥、蒸蛋这类软的,别刺激肿的地方。刷牙用软毛牙刷,搭配牙缝刷清洁,但别用力蹭肿的地方。
长期预防策略
要预防复发,分三步做:第一步是基础防护,每半年去查一次牙周,洗洗牙;第二步是及时治蛀牙,别等发展成根尖感染;第三步是夜磨牙的人,戴咬合垫减少对牙周的磨损。糖尿病患者免疫力弱,更得重视牙周护理。
就诊时机判断
出现这些情况得赶紧去医院:牙龈肿了超过48小时还没好;发烧或者脖子、下巴的淋巴结肿起来;张不开嘴或者脸肿得越来越大。早处理能减少脸和脖子间隙感染的风险。
其实口腔的小问题往往反映全身健康,牙龈肿可不能光当成“上火”。只要搞清楚是怎么回事、会看自己的症状、及时找医生,就能护好牙周,避免更严重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