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莫名出血可不止是口腔问题,可能是全身凝血功能出了状况。如果血小板数量低于正常范围,哪怕是微小的血管损伤都可能导致出血止不住,这时候要警惕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这类免疫相关疾病。
血小板怎么帮我们止血?
血小板是止血的“关键选手”,主要靠3步发挥作用:一是血管破了,血小板会快速黏附在破损处形成“初级止血栓”;二是释放活性物质启动“凝血连锁反应”;三是和纤维蛋白一起搭成稳固的“三维止血网”,不让血继续流。当血小板计数低于50×10⁹/L(正常一般是100-300×10⁹/L),这些止血功能就会“跟不上”。牙龈布满毛细血管,又总被刷牙、吃饭刺激,所以常成为出血的“早期信号”。
为什么免疫会攻击血小板?
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其实是免疫系统“认错了”血小板:一是产生抗血小板膜糖蛋白自身抗体,让巨噬细胞把血小板当成“异物”吞噬;二是辅助性T细胞失衡,促使B细胞异常增殖,进一步攻击血小板;三是免疫炎症因子干扰骨髓里的“巨核细胞”(血小板的“妈妈”)分化成熟,导致血小板“产量不足”。约60%的慢性患者有HLA-DRB1基因的易感性,病毒感染、某些药物或免疫失衡都可能触发发病。
哪些出血信号要警惕?
除了牙龈出血,身体多个部位的出血都可能是信号:一是皮肤黏膜会出现瘀点(直径<3mm的小红点)、紫癜(3-10mm的紫斑)、瘀斑(>10mm的大片青肿);二是体腔出血,比如鼻子、肠胃或生殖道莫名出血;三是内脏出血,虽然颅内出血发生率只有1%-3%,但死亡率高达20%。据临床观察,70%患者最先出现皮肤出血,其次是黏膜(比如牙龈、鼻子)出血。
怎么治疗?
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案分几类:一线治疗用糖皮质激素(比如泼尼松)抑制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或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占满”巨噬细胞的受体,阻断它清除血小板;二线治疗用TPO受体激动剂(比如艾曲泊帕)促进骨髓巨核细胞增殖,或单克隆抗体(比如利妥昔单抗)靶向清除异常B细胞;支持治疗方面,重组凝血因子VIIa用于紧急止血,血小板输注是临时过渡措施。治疗方案得由血液科医师评估后制定,初始治疗约80%患者有效,但30%会出现激素依赖或复发。
日常怎么防护?
日常要做好这几点:一是口腔护理用软毛牙刷或电动刷头,别用含酒精的漱口水;二是运动时戴防护装备,避免接触性强的运动(比如篮球、拳击);三是补充维生素C(增强血管韧性,比如新鲜果蔬)和维生素K(促进凝血因子合成,比如绿叶菜、豆类);四是做有创操作前提前告诉医生血小板情况,必要时预防性输注。特别警示:如果出现新发皮肤瘀斑、持续性头痛或血尿,一定要在24小时内查血常规。
总之,牙龈异常出血别只当口腔问题,它可能是全身凝血功能的“预警信号”。早识别出血表现、规范治疗、做好日常防护,才能降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