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见的口腔问题里,牙龈炎和牙周炎是很多人会碰到的“牙周小麻烦”,但两者看似都是“牙龈不适”,其实从症状、对牙齿的伤害到治疗方法都有不小差别。搞清楚它们的不同,能帮我们早发现早处理,避免小问题变成“掉牙”这样的大麻烦。
症状对比:从“表面红肿”到“深层松动”
牙龈炎主要是牙龈表面的浅表炎症,最常见的表现就是牙龈红肿,刷牙或嚼东西时容易出血——比如刷着牙发现牙刷上有血,或者啃苹果时果肉上沾着牙龈血。牙周炎就严重多了,会在牙龈炎的基础上“往深层钻”:不仅牙龈红肿出血,还会形成深度超过3毫米的牙周袋(牙龈和牙齿之间的缝隙变深),伴随固定牙齿的牙槽骨(相当于牙齿的“地基”)被吸收,牙齿开始松动。有数据显示,约40%的成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牙槽骨吸收,而早期牙龈炎患者中这个比例还不到5%。
病理机制:一个伤“表面”,一个毁“地基”
牙龈炎的问题只局限在牙龈边缘的软组织里,罪魁祸首是牙菌斑(牙齿上没刷干净的细菌团)堆积——这些细菌刺激牙龈引发免疫反应,所以牙龈会红、肿、出血,但不会伤到更深的组织。牙周炎就不一样了,炎症会“攻破”牙龈的防线,伤到深层的牙周支持系统:比如破坏连接牙齿和牙槽骨的牙周膜纤维,导致牙槽骨慢慢被吸收——就像地基被挖空了,牙齿自然会松动、移位。更关键的是,牙槽骨的破坏是不可逆的,拍牙片能看到牙根周围的骨质密度变低,就像“地基”变薄了。
日常自查三步骤:自己在家就能测
- 看颜色:健康牙龈是均匀的粉红色,如果牙龈变成暗红、发紫,或者有一块一块的充血斑,大概率有问题;
- 摸弹性:用牙线轻碰牙龈边缘,正常牙龈应该饱满有弹性,要是摸起来肿胀肥厚、软塌塌的,或者按下去不会反弹,说明牙龈发炎了;
- 查出血:刷牙时如果没用力就渗血,或者咬硬东西(比如馒头、苹果)时牙龈出血,都是异常信号——健康牙龈就算被轻碰也不会出血,应该是干爽的。
如果发现牙齿排列变乱,或者咬东西时牙龈上留下明显牙印,可能已经形成深度牙周袋,得赶紧注意。
治疗方案:牙龈炎“清干净”就好,牙周炎要“分步治”
牙龈炎的治疗很简单,核心是“把脏东西清干净”:医生会用专业洁治(比如洗牙)去掉牙齿表面和牙龈边缘的牙结石(牙菌斑变硬后的产物),再配合用抗菌漱口水,大部分人2-4周就能好转。牙周炎就复杂多了,得“阶梯式治疗”:
- 基础治疗:做龈下刮治,把牙龈下方深层的牙结石和细菌清掉;
- 牙根平整:用显微工具打磨受损的牙根表面,让牙龈能重新“贴合”牙齿;
- 长期维护:每3-6个月定期复查——要是超过半年没去,炎症很容易复发。
预防策略:日常做好3点,挡住牙周病
想远离这两种问题,关键是守住“日常清洁”和“定期检查”:
- 遵循“3-2-1”原则:每天刷3次牙,每次用巴氏刷牙法(牙医推荐的正确方法)刷够2分钟,每1年做一次专业牙周检查;
- 清理死角:后牙内侧、牙缝这些容易藏脏东西的地方,要用牙线、牙缝刷辅助清洁,别只刷“看得见的地方”;
- 减少刺激:少吃过冷过热的食物(比如冰饮、火锅),咀嚼时两边均衡用力,别总用单侧牙齿嚼——单侧咀嚼会让一边牙周负担过重,更容易出问题。
警示信号:出现这些情况,赶紧就医
当牙龈或牙齿出现以下变化时,别拖着,立刻找牙医:
- 牙龈萎缩,牙根露出来了(比如吃冷东西时牙根发酸、敏感);
- 牙齿明显松动(用手碰会晃,或者咬东西时感觉牙齿“发软”);
- 牙周袋持续变深(医生用探针能测出深度增加);
- 反复长牙周脓肿(牙龈上鼓包、流脓,好了又犯)。
其实,牙龈炎是牙周炎的“前期预警”——如果早期不重视,比如牙龈出血了还不管,牙龈炎可能慢慢发展成牙周炎,到时候不仅治疗更麻烦,还可能掉牙。所以不管是牙龈红肿、出血这些“小信号”,还是已经出现牙齿松动,都得早检查早干预。日常把口腔清洁做到位,定期维护牙周健康,才能守住“牙齿的地基”,让牙齿稳稳留在嘴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