嚼东西时耳朵跟着疼,可能是外耳道炎在“报警”。作为耳鼻喉科常见问题,外耳道炎是耳道皮肤和皮下组织的炎症,占门诊量的5%~10%。了解它的发病原因和防治方法,对保护耳朵健康很重要。
为啥会得外耳道炎?3个常见原因要注意
微生物感染:潮湿或感冒“引”来病菌
耳道进水后变潮湿,容易滋生细菌、真菌——有研究发现,常去泳池的人得外耳道炎的风险是普通人的3倍。另外,感冒、咽炎等上呼吸道感染时,病菌可能顺着耳咽管“跑”到耳道,约20%患者发病前刚得过呼吸道感染。
物理损伤:过度掏耳“伤”了耳道
有调查显示,78%的患者都有过度掏耳的习惯。频繁用棉签、挖耳勺掏耳,容易擦伤耳道皮肤,破坏它本身的“自洁能力”。就有患者因为反复掏耳,得了弥漫性外耳道炎,做耳内镜时能看到耳道皮肤又红又肿,甚至糜烂。
环境刺激:密闭或高温让耳道“扛不住”
长期戴入耳式耳机,会让耳道闷在密闭环境里变潮湿——实验显示,连续戴4小时,耳道湿度会升高65%。高温、粉尘等刺激也会削弱耳道局部的免疫力,诱发炎症。
得了外耳道炎,该怎么治?
用药听医生,清理分泌物是关键
局部用药得遵医嘱,用药前要用无菌棉签把耳道里的分泌物清理干净,这样药效才能发挥。如果疼得厉害,可能需要吃点镇痛药,但一定要听医生的建议。
别让耳道进水,先停戴入耳式耳机
治疗期间要避免耳道进水,最好用医用防水耳塞——比普通棉球涂凡士林的方法密封得更好,能减少病情反复。入耳式耳机先停2周别用。
定期复查,警惕并发症
要定期去医院复诊,医生会用耳内镜观察耳道皮肤的恢复情况。如果出现头晕、耳鸣加重等新症状,可能是并发了中耳炎或其他问题,得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出现这些情况,赶紧去医院!
如果耳痛越来越厉害,超过3天还没缓解,或者伴随耳朵流脓、听力忽好忽坏,建议48小时内就诊。糖尿病患者因为免疫力特殊,炎症进展更快,更要密切观察症状变化。
4个习惯,帮你远离外耳道炎
- 别掏耳!耳道会“自洁”
放弃用棉签、挖耳勺掏耳——耳道本身有自洁功能,过度清洁会破坏酸性保护层。洗澡后用干棉球轻轻擦一下外耳道口就行。 - 戴耳机要“克制”
尽量选开放式耳机,连续佩戴时间不超过4小时,音量控制在60分贝以下(大概正常说话的音量)。用完用75%酒精擦一下耳垫,保持卫生。 - 不让耳道“潮乎乎”
游泳时戴硅胶耳塞,运动后及时用干棉球吸除耳道残留水分。梅雨季用除湿机,让室内湿度保持在40%~60%。 - 帮耳道“强免疫”
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维生素B族和锌元素,帮着维持黏膜修复能力。别熬夜、别过度疲劳,避免免疫力下降。
耳朵疼是身体发出的健康信号,出现症状要及时去做专业耳内镜检查,别自行处理,不然可能拖严重。维护耳部健康需要科学认知和规范防护,养成好的护理习惯,就能大大降低外耳道炎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