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长智齿时会出现牙龈肿痛,其实85%的情况都是智齿冠周炎在作怪。这种问题是因为智齿萌出时,牙冠和周围牙龈瓣之间形成了一个叫“盲袋”的缝隙,容易塞食物残渣,进而滋生细菌。临床数据发现,18-35岁的人最容易得,这和智齿的萌出时间正好对应。
解剖结构决定发病机制
如果智齿长歪了(比如角度超过45度)或者没完全长出来,牙冠和牙龈瓣之间就会形成一个深度超过3毫米的盲袋。这个隐蔽的缝隙特别容易藏食物残渣,变成厌氧菌(比如产黑色素普雷沃菌)的“温床”。细菌代谢产生的物质会刺激牙龈,引发急性炎症。临床观察发现,下颌的智齿(也就是下面最里面的牙)因为位置特殊,占了发病的72%。
临床症状的分级特征
炎症发展分四个阶段:刚开始只是牙龈胀疼;到中期牙龈会红肿、碰一下就出血;再严重一点会张不开嘴(最大开口度小于35毫米)、下巴下面的淋巴结肿大;最严重时脸会肿,还会发烧。糖尿病患者的炎症持续时间会比普通人长约2.3天,得特别留意病情变化。
家庭护理的标准化流程
急性期(前72小时)可以这么护理:每天用0.12%氯己定含漱液漱口4次,每次30秒;用生理盐水冲洗盲袋(压力别太大,控制在0.5-1MPa);局部冷敷要间断敷,每次15分钟,间隔2小时。
抗菌药物使用规范
如果出现发烧(体温≥38℃)或局部化脓,需要用抗菌药物。要按照2023年《口腔感染性疾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选药,疗程控制在5-7天,避免破坏口腔菌群平衡。治疗期间要监测肝肾功能。
手术干预的适应证
炎症消退后3-4周是手术的最佳时机。必须做手术的情况包括:一年复发2次以上、旁边的牙被蛀了、形成囊性病变。现在用微创拔牙技术,比如超声骨刀(工作频率24-29kHz),能精准分割牙齿,减少下牙槽神经损伤的风险。术后要用明胶海绵填拔牙窝,24小时内别用力漱口。
预防复发的循证策略
根据临床研究,建议用五方面的预防方法:①用单束毛牙刷(毛直径0.15-0.2毫米)刷后牙;②每周用2次锥形牙间隙刷帮忙清洁;③每6个月拍全景牙片监测智齿情况;④急性期用软一点的牙刷(邵氏硬度≤60A);⑤练张口度,最大能张到40毫米以上才算达标。临床试验显示,规范预防可使复发率降低67%。
如果出现吞咽特别疼(VAS评分≥7分)、呼吸急促(每分钟≥25次)或者持续高烧(超过39℃),可能是并发了纵隔感染,得立刻去口腔颌面外科急诊。建议20岁以上的人每18个月拍次口腔片,早发现阻生智齿。预防性拔牙的最佳时间是智齿牙根长到2/3的时候(大概18-25岁),能减少术后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