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冷的酸的、喝热饮时牙齿突然酸软刺痛?其实这是牙本质在“报警”——医学上叫“牙本质过敏症”,说到底就是牙齿的“保护结构”被破坏,里面的神经直接受到刺激才会难受。
1. 牙釉质磨没了:牙齿的“第一层盔甲”破了
牙釉质是牙齿表面那层0.3-1毫米厚的“天然保护层”,但长期横着刷牙、用硬毛牙刷或者刷牙太用力,都会慢慢把它磨掉。等牙釉质没了,里面的牙本质小管直接接触外界刺激——不管是冷热度变化,还是酸、甜的食物,都会刺到神经,引发酸软疼。
2. 牙龈缩回去了:年龄和炎症的“双重打击”
年纪大了,牙龈会自然慢慢萎缩;如果还有牙周炎(比如牙龈红肿、出血),牙龈萎缩得更快,牙根部的牙本质就露出来了。有研究发现,有牙周病的人比牙周健康的人,牙齿敏感的概率高很多。
3. 酸把牙“泡软”了:现代饮食的“隐藏伤害”
可乐、果汁、果醋这类酸性饮料的酸度很高(pH值常低于3.0),频繁喝会让牙釉质“脱矿”(简单说就是被酸“泡软”)。刚开始可能没感觉,但时间长了牙釉质会出现小细孔,牙齿抗敏感的能力就弱了——常喝酸性饮料的人,更容易得牙本质过敏。
4. 夜磨牙:睡觉里的“牙齿损耗机”
夜里磨牙的力气比正常吃饭大3倍,长期磨会让牙齿表面出现细微的磨损纹路,牙本质慢慢暴露。很多磨牙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牙齿敏感问题。
5. 美白过度:追求“白牙”的“隐形风险”
有些美白产品(比如含过氧化物的)如果浓度太高,可能会改变牙本质的结构。有研究显示,长期用某些美白牙膏的人,部分会出现牙本质小管变形,导致敏感。
科学应对:从日常护理到专业治疗
▶ 在家就能做的护理
- 用对脱敏牙膏:选含硝酸钾或氟化物的牙膏,得坚持用至少4周才有效。推荐“局部停留法”——刷完牙把牙膏留在敏感的牙齿上5分钟再漱口,让成分充分作用。
- 调整饮食习惯:别空腹吃酸的(比如柠檬、醋),喝酸性饮料用吸管(减少酸直接接触牙面);多喝牛奶、酸奶,帮口腔中和酸度。
- 改“暴力刷牙”为“温柔刷”:换成小头软毛牙刷,用巴氏刷牙法(刷毛和牙面呈45度,轻轻小范围震颤);电动牙刷选有“压力提醒”的(太用力会震动或发光提示)。
▶ 医生能帮你做这些
- 氟化物“封管”:医生会用氟化钠溶液在牙面上涂擦,形成一层氟磷灰石“保护膜”,把牙本质小管封起来,效果能管3-6个月。
- 树脂渗透技术:这是种新型的“微创伤”方法,用纳米级材料钻进牙本质里形成“防护墙”,比普通脱敏药更持久。
- 牙周病治疗:如果是牙龈萎缩引起的敏感,医生会做龈下刮治(清掉牙龈下的细菌),再用物理方法帮牙龈慢慢恢复。
▶ 特殊人群要 extra 注意
孕妇因为生理原因胃酸多,吃完东西要用含氟漱口水;戴牙套(正畸)的人,要多用牙缝刷、牙线棒清理牙套周围,防止酸腐蚀牙面。
预防才是长效招:给牙齿建“防护墙”
- 每3个月换一次牙刷,选刷毛“磨圆”的(不容易伤牙釉质);
- 吃了酸的东西后,嚼无糖口香糖(促进唾液分泌,中和口腔酸度);
- 夜里磨牙的人,找医生做个“定制咬合垫”(睡觉戴,减少牙齿直接摩擦);
- 每半年去医院洗一次牙+做牙周检查(早发现牙龈萎缩、牙周炎);
- 用含生物活性成分的护齿产品(比如含氟、钙的),帮着加固牙面。
如果牙齿敏感超过2周,或者伴随持续疼痛、牙龈肿、咬东西疼,得赶紧去口腔科——可能是龋齿、牙隐裂这些更严重的问题!记住,所有专业治疗都得医生评估后再做,别自己乱试。
护牙是长期事儿,不管是日常刷牙、调整饮食,还是定期检查,用对科学方法,就能慢慢缓解敏感,让牙齿重新“抗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