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镜子时突然发现嘴唇上鼓了个小包包,有时候还带着局部麻木感,这种情况其实挺常见——大多是唇部囊肿在“作怪”,属于口腔科很常见的问题。有数据显示,大概15%的人这辈子可能遇到这种情况,20-40岁的人更容易得。简单说,囊肿就是嘴唇上的微小唾液腺导管堵了,里面的分泌物排不出去攒起来形成的,一般是良性的,不用太慌。
囊肿形成的“幕后推手”有哪些
为什么会得唇部囊肿呢?主要是嘴唇上的微小唾液腺“堵了”——当唾液腺的导管因为某些原因塞住,分泌物排不出去,就会慢慢攒成一个囊性的小包。常见的原因有长期咬嘴唇这种机械刺激,牙齿咬合时不小心咬到嘴唇、假牙摩擦嘴唇这些慢性伤害,还有少数人是先天唾液腺发育不太好。值得注意的是,大概25%的患者之前嘴唇受过伤,比如被磕到或咬到过。
识别囊肿的“典型特征”
唇部囊肿有几个很典型的特点,帮你快速识别:
- 包包一般不大,直径大概0.5-1.5厘米,形状是规则的圆形或椭圆形;
- 摸起来软软的,像里面装了水,还能轻轻动一动;
- 表面的黏膜有点半透明,颜色和周围嘴唇差不多;
- 可能会一会儿变大一会儿变小,有周期性变化;
- 有些人会觉得嘴唇上有异物感,或者有点淡淡的麻木。
另外,大概30%的囊肿里的液体颜色会变,从清亮的像水一样,到淡淡的黄色,这是因为里面的蛋白含量变了。如果包包突然发红、肿起来、摸着疼,可能是合并感染了,得注意。
应对囊肿的“正确姿势”
发现嘴唇上长了包包,不用急着去医院,可以先试试“观察期管理”:
- 记下来包包的大小、有没有不舒服的感觉,比如每天摸一摸有没有变大;
- 赶紧改掉咬嘴唇的坏习惯,如果忍不住,可以嚼嚼口香糖转移注意力;
- 好好刷牙,用含氯己定的漱口水保持口腔卫生;
- 少吃尖锐的食物,比如薯片、硬糖,避免碰到包包。
如果包包持续存在超过2周、越来越大,或者影响说话、吃饭了,就得赶紧去看医生。医生会根据情况选治疗方法:比如传统手术,把囊肿和连带的唾液腺完整切掉,复发率不到5%;如果包包比较表浅,可以用激光,伤口小恢复快;如果合并感染了,得听医生的建议用抗生素;如果包包长得快或者形状奇怪,还要做病理检查确认是不是良性。
预防复发的“关键秘诀”
做完治疗后,想不让囊肿再长出来,得注意这几点:
- 用防护的口腔护具,比如防止咬嘴唇的牙套;
- 运动的时候戴护齿套,避免碰到嘴唇;
- 每半年去口腔科做一次检查;
- 如果突然肿起来,千万别自己挤,容易感染;
- 少吃太烫、太硬的食物,比如热火锅、坚果,别刺激嘴唇。
需要警惕的特殊情况
如果出现这些情况,得赶紧回去找医生:
- 包包在短时间内长得特别快;
- 表面的血管看得很清楚,像有小血丝爆出来;
- 一直疼,或者有火辣辣的灼痛感;
- 囊肿里的液体带血,或者颜色变深(比如变成深黄、褐色);
- 脖子上的淋巴结变大、变硬。
研究发现,大概2%的唇部囊肿可能和全身疾病有关,40岁以上的人最好做个基础疾病筛查;如果囊肿反复发作,还得做影像学检查看看有没有其他问题。
总的来说,嘴唇上的小包包大多是良性的唇部囊肿,不用太害怕,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发现包包后先观察,改掉坏习惯,保持口腔卫生;如果情况不对赶紧找医生,治疗后注意预防复发。要是有特殊情况,比如长得快、疼、带血,一定要及时复诊。只要处理得当,大部分囊肿都能解决,放心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