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上出现黑点或小洞,其实是口腔里的致龋细菌在“搞破坏”。以变形链球菌为主的细菌会在牙面上形成黏糊糊的“细菌膜”,分解食物中的糖产生乳酸,一点点腐蚀牙釉质的结构。一开始,牙齿会出现0.5毫米左右的白垩色小斑块(这是牙釉质“脱矿”的信号),如果酸蚀持续3-6个月,就会形成肉眼能看到的龋洞。
龋齿发展的四个阶段
龋病的进展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 初期脱矿:牙釉质表面的晶体结构开始被破坏,出现白垩色的小斑点(肉眼可能不太容易察觉);
- 侵犯牙本质:龋洞颜色变深成棕黑色,已经烂到牙釉质和牙本质的交界处;
- 靠近牙髓:龋坏部位离牙髓不到2毫米时,吃冷热酸甜食物会觉得敏感;
- 牙髓感染:细菌冲破牙本质里的小管,钻进牙髓引发不可逆炎症,可能出现剧烈疼痛。
你看到的龋洞黑色部分,主要是被破坏的牙本质蛋白和细菌代谢废物混在一起形成的。
这些信号提示龋齿风险
除了明显的龋洞,以下症状要警惕:
- 吃酸甜、冷热食物时,牙齿有短暂酸敏感(一般不超过30秒);
- 嚼东西时某颗牙总有点隐隐的不舒服,说不上疼但“不得劲”;
- 牙齿缝里总塞食物,比以前频繁多了;
- 后牙咬合面的窝沟(牙齿表面的凹槽)颜色变深,像被墨浸过一样。
提醒家长:青少年的第一恒磨牙(“六龄齿”,约6岁长出)萌出后12-18个月内,建议做窝沟封闭,能把窝沟封起来不让细菌进去。
现在用这些技术诊断龋齿
当代龋齿诊断有不少“高科技”帮手:
- 光纤透照:用光纤光束穿透牙齿,通过透光度变化发现内部龋坏;
- 激光荧光检测:用特定波长激光“扫描”牙齿,精准测出龋坏程度(精度达0.1毫米);
- 数字化影像:锥形束CT能把龋洞位置做成3D图像,医生看得更清楚;
- 染色定位:用酸性品红染色,分清哪些是“活跃破坏”的龋坏组织,哪些已经“停止作案”。
不同龋坏深度,用不同治疗方法
治疗龋齿是“阶梯式”的,看龋坏深浅选方案:
- 早期干预:用含氟制剂促进牙齿“再矿化”(让牙釉质重新变硬),能让78%的浅表龋坏停止进展;
- 中龋处理:用渗透性树脂封闭微小龋洞,不用磨太多牙齿;
- 深龋治疗:用显微超声工具分步清除感染,尽量保留牙髓活力;
- 牙髓保护:用含硅酸三钙的材料做间接盖髓,帮助牙齿长“修复性牙本质”;
- 修复重建:用嵌体修复能保留90%以上牙体组织,比传统补牙更耐用。
现在预防龋齿,要“主动防御”
现代龋齿防控强调“主动出击”,重点做这几点:
- 控制酸性饮食:尽量把碳酸饮料、果汁等酸性食物集中在某一餐吃,减少牙齿被酸腐蚀的次数;
- 彻底清菌斑:用电动牙刷搭配牙间刷(清理牙缝的小刷子),比普通刷牙多清除40%的菌斑(牙上黏糊糊的细菌膜);
- 促进再矿化:用含酪蛋白磷酸肽-无定形羟基磷灰石的产品,帮助修复牙釉质小损伤;
- 定期监测:每6个月去医院做“龋活跃性检测”和菌斑pH值检查,看看是不是“容易烂牙”的体质;
- 运动防护:做拳击、篮球等易碰伤牙齿的运动时,戴定制防护牙托,避免牙齿被撞坏。
这些误区,很多人都踩过
关于龋齿的错误认知,得及时纠正:
- “等疼了再治”:浅龋治疗成本只有深龋的1/4,拖着不治会让根管治疗率增加3倍(根管治疗又贵又疼);
- “材料越贵越好”:前牙要美观选纳米复合树脂(颜色接近牙齿),后牙要耐咬选玻璃离子水门汀(机械强度高),不是越贵越好;
- “不疼就没大事”:约23%的深龋患者,没出现自发痛前牙髓已经不可逆损伤了(等疼的时候已经晚了);
- “孕期不能看牙”:怀孕20-26周是相对安全的窗口期,可以做洗牙、补牙等必要治疗,别硬扛;
- “乳牙烂了不用治”:没治的乳牙龋坏会影响恒牙釉质发育,还可能导致恒牙长歪、咬合紊乱,就算会换也得治。
总的来说,龋齿是细菌、饮食和牙齿本身共同作用的结果,早发现、早干预是关键。从每天认真刷牙、用牙间刷清理牙缝,到定期去医院检查,再到发现小问题及时处理,每一步都能帮我们守住牙齿健康。记住,牙齿的“小黑点”“小敏感”从来不是“小事”——忽视它们只会让“小黑洞”变成“疼到睡不着”的大麻烦;重视它们,才能让牙齿陪我们更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