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后的创口愈合其实是人体组织自我修复的自然过程。牙齿拔掉后,创口处的血小板会聚集形成血凝块,这是保护创口的第一层“屏障”;接下来,肉芽组织会从创口底部慢慢长到表面,术后3天左右,成纤维细胞开始分泌胶原蛋白,一步步搭起结缔组织的“框架”。这些过程主要由创口局部的微环境决定,和外界的风没直接关系。
术后护理要遵循这几点
- 保护创口稳定
术后2小时内别吃东西,避免碰到血凝块;24小时内尽量吃流质或半流质食物,温度别超过40℃(大概不烫嘴的程度)。刷牙要避开创口周围5毫米的地方,可以用医生开的抗菌漱口水含漱30秒,每天3次。 - 正确看待环境影响
研究发现,自然环境里的微生物数量通常比口腔本身的菌群少,正常通风不会增加感染风险,但要避开高污染的地方(比如建筑工地的扬尘)。空调或风扇的出风口直接对着创口吹,可能会让局部血管收缩,记得调整送风方向。 - 全身状态要注意
术后24小时内尽量把头部垫高15-20厘米(比如多垫个枕头),能降低创口的血流压力;72小时内别做剧烈运动(比如跑步、游泳),避免心率波动导致血凝块脱落。遵医嘱吃的抗炎药,主要是调节局部免疫反应,预防感染。
出现这些异常要及时就医
- 出血多:术后24小时内如果渗血超过200毫升(大概一杯一次性纸杯的量),要赶紧复诊;
- 疼痛异常:如果出现放射性的剧烈疼痛,还牵扯到耳朵,可能是干槽症(发生率大概0.5%-5%);
- 疑似感染:术后3天如果肿胀越来越厉害、有脓水,或者体温超过38℃。
这样做能帮创口快点好
- 局部冷敷:术后48小时内可以间歇性冷敷(每次15分钟,间隔2小时),能减少炎症渗出;
- 补充营养:每天蛋白质要吃到1.2-1.5克/每公斤体重(比如50公斤的人,每天吃60-75克蛋白质),推荐鸡蛋羹、豆腐这类软质食物;
- 调整心情:压力大时皮质醇水平会升高,可能减慢修复速度,可以试试正念冥想之类的放松方法。
总之,拔牙后的愈合是身体自然修复的过程,只要做好日常护理、注意观察异常、适当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就能帮助创口顺利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