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内出血(ICH)占全球中风病例的10%至20%,与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关。神经影像学在ICH的快速诊断及其潜在病因的确定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同时也用于识别ICH扩展,这通常与不良预后的风险增加相关。
只有50%的ICH患者能够存活1年以上,而存活者通常会出现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后遗症。在1990年至2016年间,ICH导致了280万例死亡和6450万残疾调整生命年。迄今为止,全球ICH发病率一直在持续上升。
继发性ICH是指源于创伤(本综述未包括创伤)或颅内病理(如血管畸形、肿瘤或其他疾病)的颅内出血。表1概述了ICH的常见和不常见原因,表2总结了应引起对继发性ICH警惕的警示信号,并建议了用于调查潜在病因的影像学方法。缩写:MRI = 磁共振成像,CTA = 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MRA = 磁共振血管造影,DSA =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GRE = 梯度回波,SWI = 磁敏感加权成像,CTV = 计算机断层静脉造影,EEG = 脑电图。
非对比增强CT(NCCT)后,CTA通常是首选检查方法,因为它获取迅速(可在NCCT后进行)、分辨率高且能准确识别继发性病因。对于需要快速干预的血管异常,建议使用CTA。它还有助于识别"点征",这是一种在脑出血中可靠的放射学发现,与住院时间延长、死亡率增加和功能预后不良相关。
建议使用MRI来检测脑淀粉样血管病(CAA)、血管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以及可能的非大血管病因(潜在的肿瘤过程)。MRI还被高度推荐用于分层复发风险、确定二级预防策略并提高生存概率。香港标准的创建是为了识别那些由于结构性病变高概率而适合进行辅助检查(血管造影)的患者。
磁共振成像对急性脑内出血的诊断准确性与常规CT相同,并且在区分脑内出血和急性缺血性中风后的出血性转化方面优于CT。MRI的梯度回波序列可以识别脑实质中的微出血,以及代表慢性病变和海绵状血管瘤的血液产物——即那些通常无法通过非对比CT诊断的发现。
非对比增强CT(NCCT)是ICH的标准成像方式,因为它图像获取速度快,血肿与健康脑组织之间的对比度强。它还提供了有关出血亚型、位置、形状和体积的详细信息。在NCCT扫描中应用ABC/2公式通常用于描述出血亚型和计算血肿体积,但对于不规则血肿或特殊部位的出血,该公式在体积量化方面容易出错。
根据指南,主要治疗策略包括严格控制血压(对于小血管疾病引起的ICH),以及通过栓塞进行血管内治疗(对于动静脉畸形或动脉瘤引起的ICH)。多模态成像的实施允许及时进行病因诊断和早期血肿扩展评估,同时也为治疗干预和清除手术提供依据。
ICH患者通常住院于重症监护室(并非总是有神经科护理设置)或神经外科。神经影像学对于急性ICH的诊断至关重要,因为可能难以将其与其他疾病(如缺血性中风)区分开来。对大脑进行非对比增强CT扫描是一项成功且易于获取的快速技术,是ICH诊断过程的关键组成部分。
这可能部分由疾病的性质和过程来解释。众所周知,急性ICH在CT上可能显示混合密度,代表不同年龄的血液。因此,基于CT密度的发病时间估计可能会产生误导。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