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要点:
- 据估计,33%-50%的心脏病发作幸存者可能出现抑郁、焦虑、心理社会压力或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等心理困扰,这会影响身体恢复和长期健康。
- 心脏病发作后持续存在心理困扰达12个月的人群,未来发生心脏事件的风险高出近1.5倍。需更多研究证实两者间的直接因果关系。
- 根据最新科学声明,通过循证策略识别和治疗心理困扰(如认知行为疗法、抗抑郁药物、压力缓解技术及心脏康复计划),可能有助于改善心脏病发作幸存者的心理健康、情绪状态和生活质量。
达拉斯——2025年9月22日(NEWMEDIAWIRE)——美国心脏协会今日发表于旗下旗舰同行评审期刊《循环》的最新科学声明指出,许多人在心脏病发作后会经历一种或多种心理困扰,包括抑郁、焦虑、心理社会压力或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这会影响其身体恢复和长期心脏健康。
该科学声明《心肌梗死后心理困扰》阐述了心脏病发作后心理困扰的普遍性及其重要性,并为幸存者和医疗专业人员提出治疗方案和行为改变建议,以改善情绪健康和整体健康状况。“心脏病发作后的心理困扰相当普遍但常被忽视,”美国心脏协会科学声明撰写小组主席格伦·N·利文森医学博士(美国心脏协会会士、贝勒医学院医学教授)表示,“我们往往关注心脏病的生理方面,而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紧密关联。当心脏病发作等重大心脏事件发生时,情绪恢复同样重要。”
心理困扰与心脏健康的关联
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困扰日益被认可为既是心血管疾病的致病因素,也是该疾病的后果。2021年美国心脏协会科学声明曾强调心理健康与心血管健康的联系,建议对心血管疾病患者或高风险人群进行常规心理健康筛查。本新声明提出,心脏病发作后的抑郁可被正式界定为心脏风险因素,类似于高血压或2型糖尿病等传统心脏病风险因素。
根据新科学声明:
- 据估计,每年约三分之一(33%)的心脏病发作幸存者出现抑郁,而美国普通成年人群中这一比例低于十分之一(8.4%)。
- 住院期间焦虑和压力可能影响高达50%的幸存者,且在20%-30%的人群中可持续数月或更久。
- 心脏病发作后更易出现心理困扰的高风险人群包括:独居者、女性、未婚者、失业者、美国移民;缺乏社会支持者;或有心理健康问题或慢性疾病史者。
心脏病发作后的抑郁、焦虑、心理社会压力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与未出现这些症状的幸存者相比,显著增加心脏事件和死亡风险。先前研究发现:
- 患心脏病发作后焦虑者再次发作或死亡的风险高1.3倍;
- 抑郁和PTSD均与复发性心血管事件或死亡风险翻倍相关。
生物与行为关联机制
新科学声明指出,心脏病发作导致的心肌损伤可能引发炎症,造成激素变化和大脑化学改变,从而促成抑郁、焦虑或PTSD症状。急性心理压力可导致心脏动脉狭窄(冠状动脉血管收缩)、心肌供血减少(心肌缺血)和心律不齐(心律失常),即使在无既往心脏问题者中亦然。
此外,多项研究证实慢性压力会触发身体“战斗或逃跑”反应,升高血压并加剧血管炎症——这些因素可能解释心理与心脏健康的双向关联。声明指出,部分研究发现高达70%的心脏病患者在心理压力下出现供血减少。
某些情绪反应(如恐惧、沮丧或暂时性睡眠中断)在心脏病发作等重大医疗事件后属正常反应。但持续性症状如悲伤、绝望、过度担忧或回避行为,可能提示临床抑郁、焦虑或PTSD。因缺勤导致的经济压力,或对医疗费用/保险覆盖的担忧,可能加剧激素压力反应并恶化心脏病。部分人可能产生“心脏焦虑”——对再次发作的强烈恐惧。
心理困扰还会影响影响生理恢复的健康生活方式行为。大量证据表明,心脏病发作后的抑郁与睡眠不良、饮食不健康、缺乏运动和吸烟相关,这些均增加未来心脏事件风险。经历心理困扰的幸存者也可能社交退缩、不按处方服药和/或回避参与心脏康复计划。
识别与治疗心理困扰
声明指出,是否应对所有心脏病发作康复者进行正式心理困扰筛查仍不明确。但即使未使用正式筛查工具,关注患者情绪状态也是随访护理的关键环节。医疗专业人员被鼓励警惕患者心脏病发作后的心理困扰迹象。
“一点支持就能产生深远影响,”利文森表示,“心脏病发作是创伤性事件,恢复常包含对该事件的心理处理和重新调整。向患者承认重大心脏事件后可能出现压力或抑郁,并温和建议转介心理健康专家提供支持,将大有裨益。支持患者并转介心理健康护理,对患者及其家庭具有积极的心理和健康影响。”
现有多种方案可帮助经历心理困扰的幸存者改善心理健康、情绪状态和生活质量。针对心脏病发作后心理困扰的循证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药物治疗、基于正念的压力缓解策略以及规律运动和改善睡眠等健康生活方式改变。
多项抗抑郁药临床试验发现,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SSRIs)作为特定类别的抗抑郁药,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抑郁治疗安全有效。SSRIs可显著改善近期心脏病发作者或慢性心脏病患者的 mood。其他精神药物需更多研究以确定其在心脏病发作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声明指出,心脏康复计划是宝贵但常被低估的资源。除结构化运动方案恢复体力外,心脏康复常包含心理健康筛查、压力管理教育和治疗转介。
最新研究证实:
- 参与心脏康复的心脏病发作患者,抑郁、焦虑和压力症状减少;
- 这些症状的减轻与幸存者心脏预后改善相关。
然而,尽管心脏康复益处显著,转诊率仍低,仅不到20%符合条件的患者参与。患者未参与的最常见障碍包括交通困难、时间安排问题及可用项目不足(尤其在资源匮乏社区)。
认知行为疗法、药物及瑜伽冥想等身心策略等支持心理困扰患者的干预措施,已被证实可改善情绪状态并减轻压力。需更多研究确认其对长期心血管风险的影响。声明呼吁进一步研究以确认治疗心理困扰能否改善心血管预后。
“治疗、药物、生活方式改变和心脏康复计划仍是整体化、以患者为中心护理的核心工具,可改善心脏病发作后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利文森强调。
一位幸存者的故事
达拉斯市场营销专业人士艾丽卡·利文斯顿41岁时经历心脏病发作。尽管饮食健康且定期举重,某天早晨她突感剧烈胸痛并向背部放射。急诊检查后确诊为心脏病发作,心脏动脉阻塞75%,随即接受支架植入手术恢复心肌供血。
“心脏病发作的后续影响是创伤性的。一年多时间里我无法入睡,因恐惧再次发作和支架失效而焦虑,”她回忆道。
术后,艾丽卡参加为期六周的心脏康复学习安全运动,但项目未包含心理健康筛查支持。两年后持续高焦虑时,她决定寻求创伤专家心理咨询。
“我真该及早就医。我需要学习如何引导自己走出持续担忧再次发作或更糟状况的心理状态,”她说。
除心脏康复和心理咨询外,这位自述工作狂的女性大幅缩减工时,消除生活压力源。如今她定期冥想瑜伽管理压力,并每年随访确保支架功能正常。
“当心脏病发作等创伤事件发生时,你会想‘若我没能挺过呢?若再次发作呢?’咨询真正缓解了我的焦虑。现在我心理更强大,睡眠极佳,知道身处优质医疗护理中很安心。”
她补充道:“虽知再次发作仍有可能、支架终需更换,但我现已能应对,给自己心理空间处理问题,并采取必要步骤维持每日及长期健康。”
该科学声明由美国心脏协会卒中委员会、心血管与卒中护理委员会、临床心脏病学委员会等志愿者撰写小组代表发布。美国心脏协会科学声明旨在提高对心血管疾病和卒中问题的认识,促进知情医疗决策。声明概述当前研究认知及需深入探索的领域,虽为指南制定提供依据,但不作治疗推荐。
声明共同作者包括副主席杰夫·哈弗医学博士等。作者利益披露见论文正文。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