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可能提升长寿的3种方式
维生素D是一种对多种身体功能至关重要的激素,包括免疫反应和炎症调节。它天然存在于某些食物中,部分食品会额外添加,也可作为膳食补充剂获取。皮肤在阳光照射下亦能合成维生素D。然而,维生素D缺乏是全球最常见的营养缺乏症之一,近42%的美国成年人存在此问题。大多数人的推荐日摄入量约为15微克(mcg)或2000国际单位(IU),但需注意过量摄入同样有害。
《今日医学新闻》考察了三项近期研究,探讨维生素D在支持健康和延长寿命方面的潜在作用。
维生素D或可降低结直肠癌风险
2025年4月发表于《营养素》期刊的一项文献综述分析了50项研究及超100万名参与者数据,表明维生素D可能降低结直肠癌风险并改善患者生存状况。该综述发现,较高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结直肠癌风险降低相关;对于已患结直肠癌者,较高维生素D水平则关联着生存率提升和死亡率下降。
综述作者指出,维生素D能增强免疫系统功能并可能减轻炎症。它还具备特定抗癌特性,例如支持程序性细胞死亡并抑制细胞异常增殖。研究人员认为,维生素D可作为其他癌症治疗的辅助手段。不过,尽管存在这些积极关联,仍需更多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部分研究显示膳食维生素D和补充剂对结直肠癌有益,但其他研究未发现显著关联,可能受体质指数(BMI)、性别和营养状况等因素影响。未来研究需探索遗传、生活方式及其他治疗对维生素D抗癌效果的影响。
未参与该研究的加州纪念医疗癌症研究所认证血液学家兼肿瘤学家韦尔·哈布博士评论道:“对于结直肠癌患者,确保充足的维生素D水平可能有助于增强免疫监视,并在联合标准疗法时改善预后。重要的是,本综述强调了个体化方案的必要性,因为个人的维生素D需求因遗传、基线水平和合并症而异。”
维生素D或可延缓衰老
端粒是保护染色体末端的重复DNA序列,可防止其受损。端粒长度随年龄增长而缩短,此过程与年龄相关疾病密切相关。2025年7月发表于《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的一项研究提出,补充维生素D可能维持白细胞端粒长度,从而延缓生物性衰老。
该研究利用美国大规模VITAL试验数据,该试验纳入代表性成年样本,受试者接受维生素D3补充剂、omega-3脂肪酸补充剂或两者组合,持续约5年。参与者被随机分配,半数每日服用2000 IU(50 mcg)维生素D,其余服用安慰剂。
研究发现,服用维生素D3的受试者在试验期间,白细胞(一种白细胞)的端粒缩短程度显著低于安慰剂组。研究者估算该效果相当于生物性衰老减缓约3年。进一步分析表明,维生素D的效果在非肥胖人群、未服用降胆固醇药物者及不同族裔参与者中更为显著。omega-3脂肪酸补充剂对端粒长度则无明显影响。
未参与该研究的纽约曼哈顿医学办公室认证内科医生约书亚·基诺内斯博士解释道:“众所周知维生素D有益骨骼和免疫系统并能减轻炎症,但本研究首次将维生素D直接关联端粒保护,进而联系到抗衰老和疾病预防。这表明维生素D3的作用远不止强健骨骼,更能延缓细胞衰老进程,意义重大!”
然而,研究者承认该分析基于VITAL试验的事后检验,而原试验并非专门设计用于研究补充剂对白细胞端粒长度的影响。此外,多数参与者为白人老年群体,结论可能不适用于其他人群。
维生素D3补充剂或可预防二次心脏病发作
既往研究提示维生素D水平过低与心血管健康不良相关,而新近研究表明,补充维生素D3可能显著降低二次心脏病发作风险。Intermountain健康机构的研究人员在美国心脏协会2025年科学会议上公布了TARGET-D试验结果(尚未在同行评议期刊发表)。
该试验纳入630名参与者,多为平均年龄63岁的男性,均在心脏病发作后一个月内入组。研究者随机分配对照组和靶向维生素D3治疗组。入组时87%的参与者维生素D水平偏低,平均值为27纳克/毫升(ng/ml)。
研究人员通过监测血液维生素D水平调整剂量,确保个体血清浓度达到约40 ng/ml的目标值。试验期间持续跟踪维生素D3水平以维持目标浓度,并记录重大心血管事件。
尽管两组在总体心脏事件上无显著差异,但维生素D3治疗组的二次心脏病发作率为3.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9%。总体而言,靶向补充维生素D3虽未减少所有重大心脏不良结局,但使二次心脏病发作风险降低逾50%。
未参与该研究的纪念医疗Saddleback医学中心认证介入心脏病专家兼结构性心脏项目医学主任陈成汉(Cheng-Han Chen)博士指出,既往研究虽显示较高血维生素D水平与较低心脏病发病率相关,“但二者关系更多是相关性而非因果性”。他认为维生素D3仍可能提供某些心血管益处,例如“减轻炎症和降低血压”,但证据尚不充分。若更大规模研究能证实靶向维生素D3治疗可降低复发性心脏病风险,“其意义将十分重大”。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