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这是一辈子的事
我的个人故事、观点与经历
心力衰竭:这是一辈子的事。为什么要写这个?为什么说这是一辈子的事?2018年,在一次常规心脏检查中,我发现我患有心力衰竭。当我得知这个消息时,它对我产生了巨大影响,但也会波及你身边的人。
突然间,你的行动受到限制,你意识到必须改变生活方式。
什么是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指心肌无法泵出足够血液以满足身体对血液和氧气的需求。本质上,心脏无法跟上其工作负荷。
来源:Heart.org
可能出现的症状包括:
- 活动或平躺时呼吸急促
- 疲劳和虚弱
- 腿部、脚踝和足部肿胀
- 运动能力下降
- 持续咳嗽或喘息
- 因体液潴留导致体重快速增加
- 注意力难以集中或警觉性降低
心脏泵血功能
心脏泵血功能方面,专家们使用另一个术语:射血分数(EF)。百分比越高,心脏工作状态越好。
有时会将其分为四组,便于理解:
射血分数55%至70%
- 心脏泵血能力:正常
- 心力衰竭程度/泵血影响:心脏功能可能正常
射血分数40%至54%
- 心脏泵血能力:略低于正常
- 心力衰竭程度/泵血影响:可用血液减少,心腔泵出血液量降低,身体获得的富氧血液低于正常水平。可能无症状
射血分数35%至39%
- 心脏泵血能力:中度低于正常
- 心力衰竭程度/泵血影响:射血分数降低的轻度心力衰竭
射血分数低于35%
- 心脏泵血能力:严重低于正常
- 心力衰竭程度/泵血影响:中至重度射血分数降低型心力衰竭。严重情况会增加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和心脏不同步风险(左右心腔无法协同泵血)
正常心脏的射血分数约为60%。而我发现时,射血分数仅为15%。
初期经历
如前所述,这是在常规心脏检查中发现的。检查包括心脏超声和血流监测。
当专科医生查看超声结果时,确诊了心力衰竭。通常检查结果需数周才能获知,但一周内他就联系了我。
你可能疑惑:我是否毫无察觉?坦白说,事后回想,我确实有征兆。检查前一两个月,我比平时更容易疲劳。起初以为只是体力下降,直到确诊后才将线索串联起来。
与专科医生讨论后,一系列检查随即开始。主要是确定心力衰竭原因及严重程度。
起初,医生怀疑是无症状心肌梗死所致。通过多项检查可排查心梗迹象,但结果并非如此。至今病因仍不明确。一种可能是起搏器引发——医生指出,长期使用起搏器可能诱发心力衰竭,但我的情况发展过快。
医生还解释了疾病影响及生活注意事项,包括调整用药清单。
必做与禁做事项
坦白说,禁做事项远多于必做事项
禁饮水过量:每日液体摄入限1.5-2升,包括酸奶、汤品、水果、茶、冰淇淋和水等所有液态物质。
减少盐分摄入:并非完全无盐,但需严格控盐。这颇具挑战——盐本用于提味,现在必须减少。食物口味改变令人不适,可用香料替代。适应后,若食物含盐超标(尤其在外就餐时),我能立即察觉。这意味着我们必须仔细查看所有购买产品的营养标签。
建议每日步行,最好每天2-3次,每次至少15分钟以保持活动量。过程中需倾听身体信号——不仅是步行,其他活动亦然。当身体发出疲劳信号时,必须停止休息。否则几分钟后会恶心,且需长时间恢复。
每日晨起需监测体重。若两天内增重2-3公斤,需服用利尿药物。这是体液潴留的警示信号,可能因摄入过量盐或水所致。心力衰竭患者身体难以排出多余水分。
起搏器升级
2013年3月,我植入起搏器以支持心脏——因心脏无法提速,在需要时无法提升心率。
鉴于心力衰竭,专科医生建议升级起搏器。原设备仅提供支持,升级后可实时监测心脏。若心脏骤停,能电击重启,相当于备用保障。
这次升级带来心理慰藉,如同随身携带守护天使。它还能监测心律失常,检测到不同步时尝试纠正。
2018年11月18日,我植入新型起搏器。相比旧款,体积稍大且功能更丰富,可调整更多参数以实现最佳工作状态。为优化同步性,我还接受了超声优化检查,确保双心腔以最佳方式协同工作。我的优化空间很小。
康复进展
从2018年底至2021年初,取得一定进展。
确诊时射血分数仅15%,但通过药物调整、缓慢增加剂量及升级起搏器,现已提升至25%-30%。
但这并未改善我的体感:仍易疲劳、需严格控水、限盐、持续用药。
2021年2月4日的最新检查显示射血分数25%-30%,医生对此满意。但我提到下午精力不足,他查阅旧血液报告后询问是否进行过补铁治疗。我尚未接受,他迅速安排,一周内完成。希望这能提升日间精力。
他还建议新增一种药物——源于偶然发现:原本用于糖尿病患者的药物对心力衰竭患者也有积极效果。下一次检查才能确认是否进一步改善。
药物管理
为控制心力衰竭,我需服用多种药物。
总计15种,其中10种每日使用,其余按需服用。主要针对心脏,部分用于肾脏。
心脏用药旨在调节心率、降低血压、稳定或缓慢改善心力衰竭,并减轻心脏"重负",使其得以休养并可能逐步恢复。
其余药物用于控制胆固醇、补充维生素及保护肾脏。肾脏方面还需一次就诊,很可能新增预防肾结石生长的药物。
药物与心力衰竭的副作用是免疫力下降。普通感冒极易传染——若身边有人患病,我很快会被感染。
新冠疫情期间我格外谨慎,周围人亦如此。此前我们随处走动,如今我倾向居家"保安全"。因心力衰竭属于高风险人群,必须加倍防护。虽不理想,但最为稳妥。
挫折感
心力衰竭常引发挫败感。
如前文症状所述,可能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或警觉性降低。这与我的脑出血史叠加,更易导致挫折。
我不再如从前敏锐。有时需数小时才能理解事物,或事后才反应过来。例如前几天,我设计用药追踪数据库时,因无法"串联线索"而沮丧——明明思路就在眼前却理不清。
专注力下降使我易分心,常忘记正在做的事。
还发现有时难以准确表达:明知想说什么,却词不达意或结巴重复。虽读过他人类似经历,未料自己也会如此。
寻求支持
有理解你处境的人在身边很重要——他们能倾听、提供帮助。支持不可或缺,有时他人提醒你放慢节奏(即使你认为不必要)也需接受。
常人总想独立完成一切,向周围人证明自己足够坚强。
我亦如此,曾以为能独自应对。接受或寻求帮助虽难,但内心深知需要支持。
切记:我们"承受"时,身边人也在承受。
有幸身处教会大家庭,小组聚会中可分享感受与想法。
结语
心力衰竭初期,你忙于理解疾病及其影响。
还要应对各项检查、适应新状态。之后才能思考本质。
随着时间推移,阅读更多资料后逐渐领悟:这是无法治愈的慢性病,当前医疗仅能延缓进展、延长预期寿命。
初闻心力衰竭患者预期寿命仅5-10年时我震惊不已,但如今药物与治疗已大幅延长生存期。
过程时有挫折,接受现实充满挑战,有时令人直面困境。但我们竭尽全力。
确诊至今约2-2.5年,我仍时有困扰。例如想撰写此文时,每次研究都直面"无法治愈"的现实。但我对现有医学知识怀有信心。
或许有些许建议可分享?
当然。首要建议:充分了解病情,尽可能多提问。可考虑加入支持小组,与他人交流。永不言弃,但需为挫折做好准备——这是常态。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