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称,这一习惯可能导致出血性中风显著提前
研究发现,这一习惯还可能导致更严重的脑出血
劳伦·马纳克(Lauren Manaker)
6分钟阅读
审阅:营养师凯蒂·戴维森(Katey Davidson),持有食品营养学硕士等资质
核心要点
- 重度饮酒与危及生命的脑出血提前发生密切相关
- 酗酒者的脑出血量更大,且更易发生在脑部深层区域
- 本研究中,适度饮酒未显示显著负面影响
试想某天醒来,突然遭遇危及生命的脑出血,整个世界天翻地覆。这正是急性脑内出血(ICH)患者的现实,这是一种严重的出血性中风,血液直接渗入脑组织。尽管此类事件较为罕见,但往往具有毁灭性,导致长期残疾甚至死亡的风险极高。
导致此类脑出血的主要元凶之一是脑小血管病,该疾病会随时间推移损伤脑部微小血管。高血压、衰老甚至生活方式选择(如重度饮酒)等因素均会增加脑小血管病和脑内出血的风险。
为深入探究重度饮酒与脑内出血的关联,研究人员考察了长期饮酒是否会加速这些脑小血管的损伤。他们的目标是阐明过去研究中常被忽视的关键环节。这些结果已发表于《神经病学》杂志。
研究如何进行?
为探索饮酒与脑内出血(ICH)的关系,研究人员分析了1600名自发性脑内出血患者的收集数据。目标是确定重度饮酒与脑出血特征之间是否存在关联。
研究团队首先定义了“重度饮酒”:本研究中,重度饮酒指每日饮用三杯或以上酒精饮品。所有低于此量者(包括从不饮酒者)被归入“非重度饮酒”组。在1600名患者中,104人(约7%)被归类为重度饮酒者。
团队为每位患者收集了广泛信息,包括人口统计学数据、病史和生活方式因素(如吸烟状况)。他们还获取了详细的脑部CT和MRI扫描。这些扫描使研究人员得以测量血肿(脑内积血)大小、确定其位置,并检测脑小血管慢性损伤的迹象——即脑小血管病。
研究发现什么?
该研究揭示了重度饮酒与脑内出血之间的多项重要关联。以下是研究人员的具体观察结果。
脑出血提前发生
最显著的发现之一是年龄差异。重度饮酒组患者发生脑出血的年龄明显更小。重度饮酒(HAU)组的中位年龄为64岁,而非重度饮酒组为75岁。即使考虑其他风险因素,这一11年的差异仍具有显著性,表明重度饮酒会加速导致脑内出血的病理进程。
更严重的出血
重度饮酒组的脑出血本身也更为严重。具体而言,重度饮酒者表现为:
- 出血量更大:在调整模型中,重度饮酒与出血量增加1.7倍相关。
- 位置更深:重度饮酒组发生深层出血的概率约为两倍。
- 脑室出血风险升高:重度饮酒还与脑室出血(IVH)概率增高相关,即初始出血的血液会渗入脑部充满液体的空间。
其他健康指标
研究还考察了其他临床因素。重度饮酒组的血小板计数较低(血小板对血液凝固至关重要),入院时血压较高,且住院时间往往更长。
有趣的是,本研究未发现适度饮酒者(每日少于三杯)存在显著负面影响。不良结果主要集中于每日饮用三杯以上者。然而,由于非重度组包含从不饮酒者和少量饮酒者,少量酒精仍可能产生影响,但本研究未能证实这一点。
尽管这些结果具有说服力,但仍需考虑一些局限性。首先,饮酒信息直接来自患者或其家属,人们可能低估实际饮酒量,因此重度饮酒的真实影响可能比研究结果更强。此外,研究仅考察当前饮酒习惯,未区分长期重度饮酒者与近期才开始大量饮酒者,这使得全面理解终身饮酒影响变得困难,并增加了其他因素可能干扰结果的可能性。
另一挑战是研究中重度饮酒者比例相对较小(仅占参与者的7%),这增加了检测特定模式或深入分析子群体的难度。还需注意,这是一项观察性研究,即研究人员考察的是模式和关联,而非直接测试因果关系。例如,重度饮酒者可能有其他习惯(如吸烟或不良饮食),这些也可能导致脑血管损伤,从而难以精确界定酒精的具体作用。
现实意义何在?
本研究结果对我们的健康具有明确的实际意义。最重要的结论是,重度饮酒似乎是导致更早发生且更危险类型中风的风险因素。
尽管许多人知道重度饮酒会损害肝脏,但其对大脑的影响往往较少被理解。此项研究表明,长期重度饮酒会随时间推移削弱脑部血管,使其更易破裂。一旦破裂发生,出血量更大且位置更危险,导致后果更为严重。
对于重度饮酒者,本研究发出强烈警告:风险并非仅是老年时的遥远担忧,而是可能将改变人生的事件提前十余年发生。研究中许多中风前功能独立的患者在中风后需依赖他人照护,而这一转变在重度饮酒者中更为普遍。若您或亲友需要戒酒支持,请考虑咨询医疗专业人员,他们可能帮助您找到戒酒资源或本地互助小组。
专家观点
发表于《神经病学》的这项研究评估了饮酒量与脑内出血的潜在关联。结果提供了有力证据:重度饮酒可能显著加剧脑出血的严重程度,并提高早发中风的风险。尽管遗传和年龄等因素无法控制,但饮酒行为是可改变的。减少重度饮酒是直接降低严重中风风险的主动措施。
若您担忧自己或亲友的饮酒情况,咨询医疗保健提供者是极佳的初步行动。此项研究强化了适度饮酒的重要性,并为优先关注血管和脑健康提供了另一有力依据。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