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健康环球医讯家医百科药品库医药资讯

7岁“小糖宝”勇敢打针,1型糖尿病患儿健康管理咋做?

作者:范致远
2025-08-14 09:10:01阅读时长4分钟1979字
7岁“小糖宝”勇敢打针,1型糖尿病患儿健康管理咋做?
儿科1型糖尿病儿童糖尿病胰岛素注射血糖控制饮食管理心理适应夏令营北京儿童医院糖尿病患儿营养配比运动与血糖家庭支持社会接纳疾病共情同伴教育

内容摘要

1型糖尿病患儿需要终身依赖胰岛素治疗,面临血糖控制、饮食管理和心理适应等挑战。通过技能培训和心理支持,孩子们可以有效管理疾病,积极面对生活。

近期,北京儿童医院举办的“小糖宝”夏令营引发了广泛关注。在这个夏令营里,33名1型糖尿病患儿参与其中,最小的孩子仅有7岁。他们在这里学习自我注射胰岛素,努力适应终身依赖胰岛素的生活方式。就像有个7岁的小男孩,刚开始面对打针十分害怕,但在医护人员的耐心教导下,逐渐掌握了技巧,勇敢地给自己注射胰岛素。这个夏令营不仅是技能培训的场所,更是孩子们心理支持的港湾,对他们的健康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型糖尿病儿童的健康管理现状与挑战,你了解多少?

1型糖尿病是一种胰岛素绝对缺乏的疾病。数据显示,约3/4的1型糖尿病患者在18岁以下被诊断出来,在儿童糖尿病患者中,约80% - 90%为1型糖尿病。这意味着,大部分的1型糖尿病患者在儿童时期就开始与疾病作斗争。由于胰岛素绝对缺乏,这些患儿需要终身依赖胰岛素治疗。 在日常管理中,他们面临着三大核心挑战。首先是精准血糖控制,患儿需要时刻关注血糖变化,通过注射胰岛素来维持血糖稳定,但这并非易事,血糖波动可能会引发各种并发症。其次是饮食营养平衡,既要保证身体所需的营养,又要控制血糖升高,这对饮食的选择和搭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最后是心理适应与社会融入,患儿可能会因为疾病而产生自卑、焦虑等情绪,同时在社会中也可能面临误解和歧视,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交往产生了负面影响。

糖尿病儿童饮食管理,你还在陷入误区吗?

很多人认为糖尿病患儿需要严格限制饮食,这其实是一个常见的误区。北京儿童医院潘长鹭副主任指出,现代管理理念已转向“合理营养配比”而非过度限制。过去,人们认为糖尿病患儿要严格控制饮食,几乎不敢让孩子吃碳水化合物等食物。但新的《儿童青少年糖尿病管理指南》提出了科学的营养配比原则。 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需要科学配比。一般来说,碳水化合物应占总热量的50% - 60%,蛋白质占15% - 20%,脂肪占25% - 30%。同时,可以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比如多吃蔬菜、全谷物等,这样可以提升饱腹感,又不会导致血糖快速升高。例如,让孩子多吃一些菠菜、西兰花等蔬菜,既能补充营养,又能增加饱腹感,减少对其他高热量食物的摄入。

自我管理技能培养:从注射到心理建设,一个都不能少!

在夏令营中,孩子们学习到了很多实用技能。 胰岛素注射技术:轮换注射部位非常重要,不同的注射部位吸收速度不同,轮换注射可以保证胰岛素的稳定吸收。比如,可以按照腹部、大腿外侧、上臂外侧、臀部的顺序轮换注射。同时,要注意预防皮下组织增生,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注射。 血糖监测与应急处理:孩子们要学会根据运动、饮食情况调整胰岛素剂量。如果运动量大,胰岛素剂量可能需要适当减少;如果吃了较多的碳水化合物,胰岛素剂量可能需要增加。在突发低血糖情况时,要知道如何应急处理。一般来说,葡萄糖片是比较好的选择,它能快速提升血糖,而含糖饮料虽然也能提升血糖,但可能含有较多的添加剂。 心理适应策略:通过“大糖友”分享会,孩子们可以建立疾病共情与成长信心。“大糖友”们分享自己的患病经历和成长故事,让孩子们知道自己并不孤单,很多人都在与糖尿病作斗争,并且可以过上正常的生活。研究表明,“同伴教育”模式对儿童心理支持作用显著,群体互助可以将治疗依从性提升约30%。

运动与血糖调控,如何实现科学平衡?

在夏令营的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运动对血糖有着复杂的影响。运动初期,身体会分泌一些激素,导致血糖可能升高,但持续运动后,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血糖会降低。 日常活动:对于糖尿病儿童,推荐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等。散步可以选择在饭后半小时进行,每次30分钟左右,每周进行5次。游泳也是很好的运动方式,每周可以进行2 - 3次,每次30 - 60分钟。在运动过程中,要注意监测血糖,建议运动前、运动中、运动后都进行血糖监测。 突发情况:如果出现低血糖症状,要及时补充糖分。葡萄糖片是首选,它能快速被人体吸收,提升血糖。含糖饮料也可以,但要注意选择不含咖啡因和人工甜味剂的饮料。 通过“运动 - 饮食 - 胰岛素剂量”三者联动的实例,家庭可以制定个性化方案。比如,如果孩子今天进行了游泳运动,那么在饮食上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同时减少胰岛素的剂量。

家庭与社会支持系统,你构建好了吗?

从家庭角度来看,需要建立“三维度支持框架”。 日常协作:家长要与患儿共同记录饮食 - 血糖日志,通过分析日志数据,了解孩子的饮食、运动对血糖的影响,从而建立数据驱动的管理习惯。比如,每天记录孩子吃了什么食物、吃了多少、运动了多长时间、血糖值是多少等信息。 学校沟通:家长要与教师协商胰岛素注射、低血糖急救的协作流程。可以提前告知教师孩子的病情和注意事项,在学校设置专门的区域存放胰岛素和急救物品,确保孩子在学校也能得到及时的治疗。 社会环境:公众要消除对糖尿病的误解,避免患儿因注射或测血糖行为遭受歧视。北京儿童医院吴迪主任强调,社会接纳对患儿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只有社会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孩子们才能更加自信地面对疾病。 1型糖尿病患儿的健康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医学、教育和社会支持等多个方面。通过科学知识普及、技能培训和情感支持,孩子们不仅能够有效控制疾病,还能以积极的心态拥抱生活。未来,我们需要持续推动医疗、学校、家庭三方协作,为“小糖宝”创造一个更加友好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在与疾病的斗争中茁壮成长。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

相关新闻

三大类粗粮控糖,五大人群这样吃早餐稳血糖!
孕妈妈必看!孕期科学吃水果的实用建议
老年人用药要警惕!5大误区不规避麻烦大啦!
午睡超60分钟心衰风险增68% - 111%,科学午睡这样做!
孩子考试成绩一落千丈,竟是调节力不足惹的祸?
产后妈妈必看!腹直肌分离黄金期分阶修复建议
超3亿人失眠不用愁!八道菜品帮你提升30%睡眠质量
一起科学吃主食,拥抱健康生活,快加入挑战!
气血不足怎么办?五红汤真能改善吗?
电子游戏VS钓鱼,谁才是健康生活的最佳选择?

7日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