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国北方地区遭遇了一场罕见的高温天气,仿佛被放进了一个巨大的"烤箱"。地表温度突破70℃,部分地区甚至高达72.9℃,局地气温达40℃以上,刷新了历史观测记录。据中央气象台消息,受强盛暖高压脊与地形条件共同影响,华北、黄淮等地的高温从5月19日开始,将持续至7月8日左右,其中6月28日至30日是最强时段,7月上旬高温范围还会扩至江淮地区。这一极端现象引发了公众对气候变化与健康风险的高度关注。
极端高温,人体健康面临哪些危机?
中暑与热射病风险
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机制容易失衡。当身体产热大于散热时,就会引发中暑,症状包括头晕、恶心、意识模糊等。热射病作为最严重的中暑类型,患者核心温度会超过40℃,可能引发多器官衰竭。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热浪期间死亡率会显著上升,凸显中暑相关疾病的紧急性。
心血管疾病恶化
高温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和心率加快。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极端高温天气下,心梗、脑卒中发病率可能升高20%-30%。对于高血压患者,高温易引发血压剧烈波动,增加病情恶化风险。
呼吸系统与次生灾害
高温会加速近地面臭氧生成,加重呼吸道疾病患者症状。同时,炎热天气易诱发雷暴等强对流天气,其中雷暴哮喘现象可能对呼吸系统造成叠加危害。
高风险人群如何应对极端高温?
老年人群
老年人因体温调节能力衰退,建议每日监测基础生命体征,特别要避免11:00-15:00时段外出。社区可通过建立健康档案、定期巡访等方式加强健康监测。
户外工作者
建议采用"2小时工作+15分钟强制休息"的作业模式,休息时段需完成补水降温。可配备相变材料降温背心等装备,利用蒸发散热原理降低体感温度。
儿童与孕妇
幼儿园应建立"高温课表",当气温超过35℃时自动转为室内活动。孕妇需特别注意保持环境温湿度稳定,空调温度建议设定在26-28℃之间。
科学防护,让你轻松度过高温天
时空管理原则
遵循"早出晚归"原则,将户外活动集中在10:00前和16:00后。使用专业气象APP时,要同时关注温度、湿度和紫外线指数三个参数。
水分与电解质平衡
建议采用"少量多次"饮水法,每小时补充100-150ml水分。高温作业者可选择含0.1%-0.3%氯化钠的淡盐水,避免饮用含糖量超过8%的饮料。
环境调控技术
空调使用应遵循"26℃基准线",保持室内外温差不超过5℃。可配合使用循环扇提升空气流速,使体感温度降低2-3℃。建筑遮阳可采用外遮阳+隔热窗帘的双层防护体系。
此次高温事件凸显气候变化的严峻性,公众需建立"平急结合"的防护意识,既要掌握中暑急救等应急技能,也要培养日常防暑习惯。社会各界应协同完善高温预警响应机制,共同构建气候适应性健康防护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