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已至,暑气渐消,但随之而来的“秋燥”“秋乏”等换季健康挑战也不容小觑。陕西省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刘国强结合时令特点,为大家带来一套实用的立秋养生指南,让我们一起以科学指导为内核,开启健康的秋季生活,同时纠正常见的养生误区。
秋燥究竟是啥?对健康有啥风险?
- 现象解读:秋季的燥邪分为“温燥”与“凉燥”。在初秋,暑热未消,干燥与余热交织,形成“温燥”;而到了深秋,天气转凉,干燥遇早晚寒凉,就成了“凉燥”。秋季湿度下降、昼夜温差大,这种干燥的气候对我们的身体危害不小。呼吸道首当其冲,容易出现口唇干裂、鼻干咽燥的情况;皮肤也会变得敏感、干燥、毛发干枯;消化系统也会受到影响,导致便秘等问题。
- 科学原理:《黄帝内经》提到“秋三月,肺气旺”,肺脏在秋季较为活跃,但也更容易受到燥邪的侵袭。因为肺主呼吸,与外界直接相通,燥邪容易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损伤肺脏。而且现代人长时间待在空调环境中,这进一步加剧了干燥问题,使得肺脏更易受损。
- 数据支撑:据气象数据显示,“秋老虎”一般会持续到末伏结束。临床案例也表明,秋季呼吸道感染率明显上升,这与秋季干燥的气候导致呼吸道黏膜抵抗力下降有很大关系。
秋乏是咋回事?咋科学干预?
- 现象解读:秋季容易感到疲劳,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昼夜节律的调整让身体需要时间适应;其次,温差导致能量消耗波动,身体需要更多能量来维持体温平衡;此外,夏季过量食用冷饮,会遗留脾胃虚弱的问题,影响身体的正常运化。
- 误区警示:很多人认为“秋乏仅因睡眠不足”,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从中医角度看,脾胃运化功能减弱、肺气不宣也是导致秋乏的重要原因。
- 解决方案:建议大家“早卧早起”,尽量在22:00前入睡,6:30 - 7:00起床。对于现代人忙碌的工作场景,还可以采用“分段补眠法”,比如午间进行20分钟的小憩,来缓解疲劳。
秋季养生常见误区,你中招了吗?
- 误区1:立秋后可继续大量食用冷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指出,脾胃阳气在秋季更为敏感。与夏季相比,秋季消化酶活性降低,冷饮摄入后的代谢差异明显,大量食用冷饮会损伤脾胃阳气,导致消化不良、腹泻等问题。
- 误区2:“春捂秋冻”等于完全不添衣:中医“适度寒露”有其科学内涵,并不是完全不添衣。穿衣可以采用分层策略,内层选择透气的衣物,中层注重保暖,外层具备防风功能。不过,像关节炎患者等人群需要谨慎,不能盲目遵循“秋冻”。
- 误区3:秋季需大量滋补进补:很多人认为秋季要大量滋补,但实际上过量补益可能会给代谢带来负担。以银耳、蜂蜜等“平补”食材为例,它们相对温和,而高热量补品容易导致上火。研究数据显示,过量补益导致上火的临床比例较高。
秋季养生实操方案,赶紧码住!
- 饮食调理:
- 食材组合:“润燥餐盒公式”是个不错的选择,比如银耳百合炖梨+芦根茶+核桃仁。梨含有果胶,能促进肠道湿润;银耳和百合有滋阴润燥的功效;芦根茶可清热生津;核桃仁能补肾温肺。
- 烹饪技巧:“蒸梨”是个比生食更好的选择。蒸制过程能保留梨的水分,增强润燥效果。
- 穴位按摩:
- 列缺穴操作指南:列缺穴位于腕横纹上1.5寸。大家可以每日早晚各按压1分钟,按压时配合呼吸节奏,吸气时按压,呼气时放松,能起到宣肺止咳、缓解咽喉干燥的作用。
- 合谷穴应用扩展:合谷穴除了能缓解头痛,还能调节面部微循环,对秋冬季皮肤干燥有预防作用。按压时力度以有酸胀感为宜。
- 运动管理:
- 强度控制:秋季运动与夏季不同,心率应控制在最大心率的50 - 60%。“10分钟微运动”很适合现代人,比如在办公室进行拉伸和深呼吸练习。
- 场景适配:上班族在通勤时可以采用“通勤呼吸法”,步行时配合腹式呼吸;老年人可以在阳台练习“阳台八段锦”简化版。
- 情绪调适:
- 环境干预:自然光能促进血清素分泌,建议每日进行20分钟的户外光照,让心情更加愉悦。
- 兴趣引导:一些低成本的情志调节活动,如阳台种植多肉植物、玩拼图游戏,能降低焦虑。心理学研究表明,这些活动可以转移注意力,放松身心。
长期健康管理策略,让你秋季无忧!
- 监测工具:设计“秋燥指数自评表”,包含皮肤湿润度、晨起口渴程度等5项指标。建议每周记录一次,对比改善趋势,及时调整养生方案。
- 渐进式调整:实施“3周过渡计划”。第1周调整作息,让身体适应秋季的昼夜节律;第2周优化饮食,增加润燥食材的摄入;第3周加入穴位按摩,增强身体的抵抗力。每阶段都有可量化的健康目标,比如第1周提高睡眠质量,第2周改善皮肤干燥状况等。
- 风险警示:这个养生方案有一定的适用边界,比如糖尿病患者需要控制蜂蜜的摄入量。如果出现持续干咳超过1周等预警信号,应及时就医。 立秋养生的核心原则是“润燥、收敛、调畅”。通过这些微小的行为改变,我们可以让体质与自然节律同步。希望大家将这些传统智慧转化为日常习惯,不仅能度过一个健康的秋季,还为冬季养生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