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海姆立克急救仪”这款“防噎神器”在短视频和电商平台爆火,多段“急救视频”引发网友热议,部分视频未标明真实性被质疑是营销摆拍。该产品宣传语诱人,部分款式销量超7万件,但多数未取得医疗器械资质。
“防噎神器”营销乱象大揭秘
“防噎神器”营销手段堪称一绝。它在短视频平台传播“紧急施救”场景,用“黄金4分钟”“一键急救”等话术营造紧迫感与可信度,可不少视频摆拍痕迹明显,像同一家庭反复出现相似情节、施救者表情异常。商家还利用“海姆立克急救仪”“咽喉部负压吸引器”等名称误导消费者,让大家以为它和国际通用急救法有关,可实际上它就是个负压抽吸装置,和海姆立克法的物理冲击原理完全不同。而且,根据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2024年界定,“防窒息急救器”应属第二类医疗器械,需严格临床验证与注册。但多数商家把它归为“日常用品”逃避监管,部分还虚假标注“三甲医研”“德国认证”,涉嫌虚假宣传。专家表示,正规气道急救设备需专业培训才能操作,家用负压装置因密封性、负压强度及操作复杂度限制,很难达到临床效果。
传统急救法与“神器”的较量
传统急救法有其核心价值。海姆立克法通过腹部冲击产生胸腔压力差,对气道完全或部分阻塞,尤其是硬质异物(如坚果、骨头)效果显著,无需工具就能实施,是国际急救指南的首选方案。背部拍打与胸部按压法适合婴幼儿,要根据异物类型和患者年龄选对操作。而“防噎神器”局限性和风险不小。负压抽吸要完全密封患者口鼻,操作不当易漏气,对硬质异物可能吸不出还会推异物深入气道。测试显示设备吸力难达临床标准,商家还用非医疗场景夸大吸力。江苏省中医院专家提醒,依赖设备可能错过黄金抢救时间,加重缺氧损伤。
走出认知误区,做好健康防护
部分家长把“防噎神器”当成万能工具,忽视学习海姆立克法等基础技能,真正急救时可能因操作失误或设备失效延误救治。网络上“成功施救”的视频可能因异物类型(如软质食物)或患者年龄(婴幼儿面罩适配性好)特殊,不具普遍代表性。大家要优先掌握海姆立克法操作流程(成人/儿童/婴儿版),定期演练。遇噎食立即急救,而非找设备。“防噎神器”仅作为专业人员辅助工具,或传统方法无效且具备密封条件时谨慎使用,要提前学习操作规范。家庭要收起硬币、纽扣等小物件,让儿童进食不分心,选易咀嚼食物,常备急救手册与正规医疗器械(如急救包)。
监管与消费建议
当前健康类“日常用品”功能宣传缺乏明确边界,要加强网络和电商平台审核,禁止用医疗术语模糊产品性质。要求商家公示医疗器械注册证,严惩虚假资质标注,推动行业标准制定。消费者购买前要核查国家药监局数据库中的医疗器械注册信息,拒绝“医院同款”“医研”等无依据宣传。对声称“一键急救”的产品保持警惕,优先选择经认证的急救培训课程,而非依赖单一工具。 要科学认知急救知识,理性看待“防噎神器”,掌握海姆立克法才是家庭安全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