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北京市遭遇强降雨天气,市疾控中心发出预警,强降雨后肠道传染病和食源性疾病风险显著增加。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洪水后食源性疾病发病率可上升30%-50%,这一数据足以证明当下强调饮食安全的紧迫性。“四要七不要”措施就像是守护我们健康的坚固盾牌,能帮我们有效抵御食源性疾病的侵袭。
强降雨后健康风险为何激增?
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病原微生物就像找到了“温床”,疯狂繁殖。像沙门氏菌、大肠杆菌这些常见的病原微生物,在这样的环境中更是如鱼得水。从食物腐败的生物化学反应来看,蛋白质会分解产生毒素,这就是食物变质的过程。而被洪水污染的食物,微生物污染路径主要有两条:一是水体与食材直接接触,二是害虫携带。《中国食物中毒监测年报》显示,暴雨后细菌性食物中毒占比超60%,这充分说明了强降雨后食物被污染的严重性。
“四要”措施:守护健康的科学密码
- 个人卫生:洗手与休息的双重保障:研究表明,洗手前后手部菌落数量有巨大变化。肥皂的去污原理是其表面活性剂能破坏细菌的脂膜。大家想想,洗手就像给双手来一场“大扫除”,把细菌都清扫出去。另外,过度劳累会降低免疫力,从神经内分泌机制来讲,皮质醇会抑制免疫细胞活性,所以一定要注意休息。
- 餐具消毒:煮沸与化学消毒剂的选择:煮沸消毒是利用热力学原理,100℃持续15分钟可杀灭多数病原体。疾控中心实验数据表明,煮沸法对肠道病毒灭活率达99.9%。而化学消毒剂如含氯制剂,有其不同的适用场景。比如家里餐具较少时,煮沸消毒既方便又安全;但如果是餐厅等大量餐具需要消毒,含氯制剂可能更合适。
- 环境卫生:密封容器与害虫防控:害虫传播疾病的情况不容小觑。建立的数学模型显示,蝇类携带沙门氏菌概率与食物暴露时间有函数关系。密封容器就像给食物穿上了“铠甲”,能起到物理阻隔作用,防止害虫接触食物。
- 就医指导:合理用药与科学补液:临床指南指出,抗生素滥用会导致耐药性风险。腹泻时,补液盐的电解质配比与人体体液渗透压匹配,能有效补充身体流失的电解质。所以,当出现腹泻等症状时,不要盲目使用抗生素,及时补充补液盐才是关键。
“七不要”误区:揭开伪科学的面纱
- 被淹食物处理:高温烹饪并非万能:很多人认为高温烹饪可以完全杀灭被淹食物中的细菌,其实这是错误的。像芽孢类病原体肉毒杆菌,具有耐热特性,普通的高温烹饪根本无法将其完全杀灭。所以,被水淹过的食物,最好还是丢弃。
- 剩菜加热争议:营养流失与亚硝酸盐风险:实验数据表明,重复加热剩菜会导致营养素损失,比如维生素C的氧化速率会加快,还会增加亚硝酸盐累积风险。所以,剩菜尽量少吃,即使要吃,也不要重复加热。
- 野生蘑菇误区:民间鉴别方法不靠谱:从分子生物学角度看,毒蘑菇毒素如鹅膏毒肽具有很强的细胞毒性作用。民间的一些鉴别方法,如银针验毒法,根本无法准确鉴别毒蘑菇。所以,千万不要随意采食野生蘑菇。
- 凉拌菜风险:微生物增殖的隐患:凉拌菜属于时间 - 温度控制关键点(TCS)食品,在危险温度带超过2小时就可能致病。强降雨后,受温度湿度影响,凉拌菜更容易被污染,所以尽量少吃卫生条件差的凉拌菜。
不同场景下的执行方案
- 家庭场景:冰箱检查与食物废弃时间轴:制定“冰箱食品安全检查清单”很有必要。分层存放食物,标注保质期,能让我们更好地管理冰箱里的食物。同时,设计“2小时 - 4小时”食物废弃时间轴,超过这个时间的食物就不要再食用了。
- 户外工作者:便携式消毒与高能量餐包:对于户外工作者来说,便携式餐具消毒方案很实用。紫外线消毒盒方便携带,可以随时对餐具进行消毒。高能量低风险的户外餐包,如密封包装坚果和独立包装即食谷物,既能提供能量,又能保证食品安全。
- 特殊人群:易腐食品替代与增加消毒频次:孕妇、婴幼儿家庭可以用冷藏酸奶替代沙拉,保证食物的安全性。免疫抑制患者由于免疫力较低,需要额外增加餐具消毒频次,以降低感染风险。
食源性疾病应急处理与监测
- 症状应对速查表:分级处理腹泻呕吐:建立“症状 - 应对措施”速查表,比如呕吐腹泻分级处理流程。轻度呕吐腹泻可以先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严重时一定要及时就医。
- 食物日志记录法:自我监测饮食健康:推荐“食物日志记录法”,记录摄入食物种类与症状关联。结合移动健康APP的饮食追踪功能,能更好地进行自我监测,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调整饮食。 “四要七不要”措施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北京市疾控中心监测数据显示,执行类似方案后食源性疾病下降28%。这说明我们每个人的健康行为都与群体健康息息相关。希望大家都能建立常态化的食品安全意识,关注官方发布的灾后健康指南更新,远离食源性疾病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