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深圳一位61岁的王先生经历了一场惊险的健康危机。他在为母亲奔丧后,突然出现神志不清、胡言乱语的状况,甚至连妻儿兄弟都认不出来,家人一度怀疑他“中邪”了。被紧急送往南方科技大学医院急诊后,经神经内科专家会诊,确诊为病毒性脑膜脑炎。王先生此前并无基础疾病,但在奔丧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好在经过23天的治疗,王先生记忆力恢复,精神状态好转,顺利出院。深圳市卫健委数据显示,病毒性脑膜脑炎典型症状有发热、头痛、颈部僵硬等,这个案例充分凸显了及时就医的重要性。
啥原因让病毒攻入大脑?
王先生的发病和他之前的上呼吸道感染脱不了干系。上呼吸道感染就像是给病毒打开了入侵中枢神经系统的“大门”。病毒可通过血液或者直接沿着神经侵入,从而引发脑膜炎症。像肠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病毒,可能通过呼吸道感染途径进入人体,都有潜在致病性。深圳市卫健委的流行病学数据表明,免疫力低下人群,比如近期感染或者过度疲劳的人,是该病的高发群体。王先生在奔丧期间过度劳累,这无疑加剧了免疫系统的崩溃,让病毒有了可乘之机。
症状傻傻分不清?小心误诊!
从王先生被误以为“中邪”就能看出,很多人对病毒性脑膜脑炎的症状识别存在很大误区。该病症状是分级的:
- 初期:会出现发热、恶心、光敏感等非特异性表现,这些症状很容易被忽视,大家可能就当成普通感冒了。
- 进展期:会出现剧烈头痛、颈项强直等神经系统症状,此时病情已经在加重。
- 危重期:会有意识障碍、认知功能损伤,比如记忆丧失、幻觉,还有运动异常等情况。 公众常常有“精神异常就是心理问题”的错误认知。实际上,神经影像学(如MRI)和脑脊液检测在确诊中起着关键作用。早期识别症状,能大大降低后遗症的风险。
这样做,远离病毒性脑膜脑炎!
对于近期呼吸道感染的人、慢性病患者这类高危人群,可以采取三级防控措施:
- 基础预防:接种流感疫苗,保持手卫生,注意休息,避免疲劳导致免疫力下降。就像给身体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让病毒难以入侵。
- 症状监测:一旦出现持续头痛或发热,就要及时进行神经系统症状筛查,做到早发现。
- 应急处理:如果怀疑得了病毒性脑膜脑炎,要立即就医,千万不要自行服用退烧药掩盖病情,以免耽误治疗。 家庭成员在亲人经历重大情绪压力时,要密切观察其神经症状变化。深圳市卫健委还提供了“脑炎预警自查表”,像突发认知障碍、持续呕吐等情况,都要格外留意。
基层医疗要升级,公众意识需提高!
王先生的病例给基层医疗敲响了警钟。社区医生需要加强对非典型脑炎症状的识别培训,推广“呼吸道感染后14天神经系统健康监测”指南。同时,公众要建立“精神异常先排除器质性疾病”的健康意识,中老年人群最好定期进行神经功能筛查。深圳市卫健委也有健康宣教计划,未来会通过社区讲座普及脑炎预防知识,还会提供免费脑脊液检测绿色通道。 本案例揭示病毒性脑膜脑炎隐匿危害,提醒大家免疫力低下时警惕神经异常,及时就医与科学防控可改善预后,鼓励学症状识别技巧,共筑早诊早治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