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成功救治一名20岁女性患者,其胃内因长期摄入塑料袋堆积约1公斤异物,引发胃腔扩张、黏膜溃疡等严重并发症。患者因持续20天食欲减退就医,经6小时高难度内镜手术,医生共取出约1公斤缠绕塑料袋,术后情况稳定。该案例揭示了异食癖的隐蔽性与致命风险,需重视异常进食行为背后的健康危机。
胃里藏1公斤塑料袋?异食癖到底是什么病?
异食癖是一种进食障碍,表现为持续摄入非营养性物质(如塑料、泥土)超过1个月,且与文化背景无关。常见于儿童、孕妇及部分精神疾病患者,近年青少年案例有所增加。其病因涉及多方面:生理上,缺铁性贫血(血清铁蛋白低于12μg/L)或锌缺乏(血锌低于正常值)可能导致味觉异常,诱发异食;心理上,焦虑、抑郁或创伤后应激障碍可能触发异常进食冲动;社会环境中,家庭功能失调或网络视频误导也可能成为诱因。诊断需排除文化习俗、儿童探索期行为及其他精神疾病症状。该患者胃内塑料袋堆积达1公斤,说明异食行为持续久、频率高,可能与青春期心理问题或微量元素缺乏相关,且因初期症状轻微未及时就医,最终发展为器质性损伤。
吃塑料袋有多危险?这些器官损伤你绝对想不到
长期摄入塑料袋会对消化道造成多重机械性损伤:首先是空间占位效应,大量塑料袋堆积导致胃腔扩张,压迫胃壁引发弹性纤维断裂,降低蠕动功能形成恶性循环;其次是物理摩擦,粗糙异物反复磨损胃黏膜,破坏黏液层致胃酸侵蚀,形成溃疡(本例溃疡直径达3cm);更严重的是梗阻与穿孔风险,异物嵌顿可引发肠梗阻,溃疡加深穿透浆膜层会导致腹膜炎或败血症(本例溃疡已深达肌层)。全身性并发症包括感染(异物携带细菌引发胃内感染扩散)和营养吸收障碍(塑料袋占据胃空间阻碍进食,导致营养不良、低钾血症等)。塑料袋材质轻但体积大,堆积造成的胃腔扩张比金属更显著,取出时易缠绕导致二次损伤。若未及时干预,溃疡穿孔可能危及生命。
不想孩子乱吃异物?这3招早发现早干预
个体层面:识别信号+行为矫正
- 预警信号: 家庭与学校需关注青少年是否有藏匿塑料袋、频繁呕吐未消化物质等异常行为;定期监测微量元素,血清铁蛋白低于12μg/L或血锌低于正常值时需警惕。
- 行为矫正: 用硅胶玩具等安全物品替代危险物品,配合正向强化训练;缺铁患者补充铁剂后,多数病例异食行为可显著改善。
医疗干预:分阶段救治
- 急诊处理: 内镜取异物时需用外套管保护食道,控制充气压力避免穿孔;术后溃疡患者需禁食3-5天,静脉营养联合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用药请遵医嘱)促进黏膜修复。
- 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可纠正异常进食认知,家庭治疗改善支持系统;合并焦虑抑郁者可使用SSRI类药物(如舍曲林,用药请遵医嘱)辅助缓解诱因。
社会支持:构建防控网络
- 学校需将异食癖纳入健康教育课程,增强青少年风险意识;
- 留守儿童密集地区开展微量元素检测与心理健康筛查,建立高危档案;
- 平台需清理诱导性内容,强化审核责任。
异食癖需早识别早干预,避免消化道严重损伤危及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