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成瘾医学科接诊了高中生小李,他沉迷手机游戏,用妈妈身份证注册账号,日均玩五六个小时,3个月体重降4公斤,还出现手抖、心慌等症状,经半年治疗症状减轻。这一事件敲响了青少年游戏成瘾的警钟。
游戏成瘾:被忽视的精神疾病?
游戏成瘾在医学上被称为“游戏障碍”,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纳入《国际疾病分类》(ICD-11)成为精神疾病。它有三个核心特征:一是失控行为,患者无法控制游戏频率、强度或时长,像小李用他人身份注册规避限制,即便影响学习和健康也停不下来;二是耐受性增加,需不断延长游戏时间才能获得同等愉悦,小李就是如此,游戏时间越来越长;三是戒断反应,突然停止游戏会引发焦虑、抑郁、失眠等,小李断网后情绪崩溃就是体现。
游戏成瘾危害知多少?
长期沉迷游戏,体重骤降是常见现象。长时间久坐使基础代谢下降,零食替代正餐引发营养不良,小李3个月降4公斤,这对青少年来说,可能导致BMI异常,伴随免疫力下降、内分泌紊乱。手抖与咖啡因过量摄入、睡眠剥夺导致神经兴奋性失衡有关,心慌则提示交感神经过度激活或早期心律失常风险。心理上,长期沉迷削弱现实社交能力,学业失败加剧自卑,形成恶性循环。研究显示,游戏成瘾青少年抑郁检出率较普通人群高3倍以上。
多管齐下,告别游戏成瘾!
医疗上,成瘾医学科常用认知行为疗法(CBT)帮患者识别游戏触发场景,动机访谈重建健康行为目标,必要时辅以抗焦虑药物缓解戒断反应,用药请遵医嘱。家庭方面,家长可建立“游戏使用契约”,每日游戏不超1小时,通过共情沟通替代指责,每周安排非电子娱乐家庭活动。学校应增设心理健康筛查,对成绩突降或社交退缩学生早期干预,开展“数字素养”课程。社会要落实游戏实名制与宵禁功能,家长可用智能设备管控软件,定期检查孩子生理指标。
预防成瘾,从自我管理开始!
青少年可制定“数字健康日程表”,包含游戏时段、运动目标、睡眠计划,每45分钟游戏后强制进行10分钟拉伸与深呼吸。还可使用游戏成瘾自测量表(如IGDS9-SF),得分≥5分需就医。家长要关注孩子“为游戏隐瞒健康问题”“拒绝参加线下活动”等预警信号。社区可开设青少年成瘾互助小组,医疗机构与学校联合举办“无屏幕日”活动,推广户外运动、艺术创作等替代性兴趣。 小李的案例警示我们,游戏成瘾是威胁身心健康的医学问题。家长、学校、社会应形成联防联控机制,让健康游戏习惯成为青少年成长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