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则智能手表预警助用户确诊房颤的消息引发关注。2025年10月11日,一位用户夜间睡眠时多次收到手表“疑似房颤”预警,虽无症状仍就医,经十二导联心电图和Holter监测确诊为阵发性房颤,及时抗凝治疗避免了并发症。不过,部分老年人对此类预警存疑。媒体报道了此事,引发社会讨论。
智能手表监测心脏,准不准?
智能手表主要通过光学传感器(PPG)和心电图(ECG)功能监测心脏。PPG用红绿光穿透皮肤测血流变化估算心率,适合持续监测;ECG需接触电极获取心电活动,用于短时精准检测。房颤时脉率可能“漏拍”,与实际心率有偏差。研究显示,智能手表检测房颤灵敏度89%,特异度95%,阳性似然比18.15,筛查准确性较高,但仍有误报风险。佩戴松动、运动干扰、肤色差异、算法局限等,都可能导致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像剧烈运动时PPG信号易受肌肉震动影响。此案例中设备连续预警最终确诊,说明它能捕捉间歇性房颤,但也不能过度依赖。
预警频出,究竟为啥?
从技术层面看,环境光干扰、用户肢体活动、皮肤接触不良会使信号失真,触发错误警报。而且算法依赖预设阈值判断心律失常,难以识别房早与房颤等复杂心电图形态差异。用户认知上,老年人群体部分因缺乏医学知识,把预警当“过度预警”,延误就医;年轻人则可能因信息焦虑过度解读。数据显示仅30%的预警用户会主动就医,多数选择观望或调设备参数。社会层面,子女用智能设备远程监控父母健康,但缺乏对设备局限性的科学指导,处理预警信息易失当。
收到预警,该怎么办?
用户使用设备时,要确保佩戴紧贴皮肤,避免剧烈运动时监测,定期校准传感器;ECG功能按说明书操作。收到预警可分级响应:红色预警(持续房颤提示)立即就医并带设备记录数据;黄色预警(偶发异常)记录症状3日内复诊;绿色提示(表示轻微心率波动)结合自身状态判断,别过度恐慌。医疗端,医生结合Holter、心脏超声、血液检查等确认房颤类型及病因。《中国心房颤动管理指南(2025)》指出,设备数据仅作筛查线索,确诊靠标准心电图或电生理检查。确诊患者要制定抗凝方案(如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用药请遵医嘱)、控制危险因素,并定期随访。家庭中,子女应学基础心脏健康知识,帮父母理解预警意义,而非只靠设备决策。 智能手表预警是把双刃剑,建立“设备监测 - 医学验证 - 规范治疗”闭环,理性看待预警,才能发挥其筛查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