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腔黏膜是呼吸系统的“第一道门卫”,遇到刺激时会启动多重防御:黏膜肿胀挡住气流、分泌物倒流刺激喉咙、神经反射引发疼痛,这些反应连在一起会导致鼻塞、鼻痛、咽痛,严重时连呼吸、咽口水都费劲。
鼻炎的诱因主要有三类:一是病毒或细菌感染,比如鼻病毒这类常见呼吸道病毒会引发急性炎症,还可能让免疫系统“过度紧张”;二是过敏原刺激,当环境湿度低于30%时尘螨会快速繁殖,花粉浓度也会随季节变化明显升高;三是环境变化的刺激,温差超过10℃会让鼻腔血管“调节紊乱”,PM2.5浓度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过敏性鼻炎发病率就上升2.8%(2023年环境流行病学数据)。
治疗鼻炎要遵循“阶梯原则”:基础护理是每天用37℃左右的等渗生理盐水洗鼻子,冲掉过敏原和病毒;局部用布地奈德这类糖皮质激素喷雾要坚持,联合洗鼻子比只用喷雾能让症状缓解快40%(2023年《欧洲过敏学杂志》研究);系统治疗可用西替利嗪这类第二代抗组胺药,30分钟就能快速阻断神经反射;重症情况用奥马珠单抗这类生物制剂,得先严格评估是否符合条件。
居家防护要做好五件事:一是管空气质量,保持室内湿度45%-65%、PM2.5日均浓度低于50微克/立方米;二是控过敏原,每周用60℃以上热水洗床品、用防螨寝具;三是调行为习惯,早上6-10点花粉高峰少出门,运动时戴呼吸过滤面罩;四是坚持鼻腔护理,养成晨间洗鼻习惯,用恒温装置更易坚持;五是强免疫力,每天补1000-2000国际单位维生素D和锌,每周做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慢跑)。
症状监测要注意:急性期(症状<10天)以缓解症状为主;持续超过10天需做影像学检查(如CT);出现嗅觉减退、持续头痛要找多学科医生会诊;用抗生素必须等微生物培养结果,不能随便用。
长期管理要做到:写症状日记追踪发作诱因;每年查一次过敏原看变化;学会正确喷鼻方法(对着对侧鼻孔方向);定期做鼻腔内镜检查(建议每季度1次)。
鼻炎虽常见,但只要做好诱因防控、规范治疗和长期管理,就能有效控制症状,避免影响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