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北京遭遇雷暴哮喘事件引发公众关注。2025年9月9日至10日,受强对流天气影响,北京监测到733次雷电活动,同时花粉浓度达4 - 5级。大量市民突发剧烈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部分确诊为“雷暴哮喘”。北京多家医院急诊科接诊量激增,患者涵盖儿童、中青年及孕妇等群体,部分还是首次哮喘发作。北京市气象服务中心与医疗机构联合发布健康预警,强调雷暴期间需加强防护。
雷暴哮喘是如何“步步为营”的?
雷暴哮喘的成因与气象和过敏原的协同作用密切相关。雷暴云中强气流将空气冷却至地面花粉层,使花粉吸水膨胀破裂,释放出小于5微米的微粒,能直接进入支气管和肺泡。研究显示,雷暴可使空气中过敏原浓度增加10 - 100倍,北京此次事件中本就高浓度的花粉叠加雷暴效应,让过敏原扩散范围扩大。而且雷电释放的臭氧和二氧化氮可能分解花粉蛋白,增强其致敏性。 在病理生理过程上,微小过敏原颗粒刺激气道黏膜,引发IgE介导的速发型过敏反应,同时激活气道上皮细胞释放炎症因子,导致气道痉挛、黏液分泌增加。约30%的雷暴哮喘患者此前无哮喘病史,可能是极端气象条件突破其免疫耐受阈值,或本身合并过敏性鼻炎等基础疾病。高危人群主要是花粉过敏者,此次事件中80%患者有花粉过敏史,症状发作时间较普通哮喘患者提前2 - 4小时;孕妇和儿童也是高危人群,孕妇气道高反应性增加,儿童胸腔小、呼吸频率快,微粒沉积量更高。
雷暴哮喘带来了哪些风险?
从气象与环境方面看,北京9月正值秋季花粉季,雷暴天气与花粉高峰期重叠,显著提升了雷暴哮喘的风险。城市热岛效应也可能加剧气流扰动,促进花粉与雷暴云团的接触。 医疗系统压力也不容小觑。北京某三甲医院急诊科在雷暴当晚接诊哮喘患者超日常3倍,部分患者因初期症状误判,比如误认为是普通感冒,从而延误治疗。约15%患者需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孕妇因激素用药限制,治疗难度更大。 个体防护也存在诸多漏洞。多数患者未将雷暴与呼吸道疾病关联,仅采取防雨措施,未佩戴N95口罩或关闭门窗。而且仅30%哮喘患者随身携带急救药物,部分患者因症状突发无法及时取药。
如何预防和应对雷暴哮喘?
个人防护要做好气象预警响应,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雷暴与花粉双重预警,雷暴前24小时开始使用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吸入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用药请遵医嘱。雷暴期间紧闭门窗,使用带有HEPA滤网的空气净化器;外出时佩戴N95口罩,避免在雷暴云下空旷区域停留。哮喘患者随身携带急救药物,出现胸闷、流涕等症状时立即吸入短效β₂受体激动剂,并监测呼气峰流速(PEF)。 医疗与政策方面,要完善分级诊疗体系,社区医院提前储备雾化设备与急救药物,三甲医院建立雷暴哮喘绿色通道,优先处理呼吸窘迫患者。气象局与疾控中心联合发布“过敏高风险雷暴预警”,通过短信、App推送提醒高危人群。还要将雷暴哮喘纳入中小学健康课程,开展社区急救演练,如正确使用峰流计、识别过敏性休克征兆。 北京雷暴哮喘事件给我们敲响警钟,科学防护、提升意识、完善预警是降低危害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