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门诊,经常有患者问“鼻涕带血都半年了,会不会有大问题?”其实,持续涕血是需要系统评估的警示症状,但大家不用过度恐慌——临床数据显示,80%以上的持续性涕血都不是肿瘤引起的,主要和三类因素有关。
鼻腔炎症引发的血管反应
鼻腔黏膜能调节空气的湿度和温度,里面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如果得了慢性鼻炎或鼻窦炎,黏膜的保护功能会变弱,血管也会变得更脆,轻微刺激(比如擤鼻子、揉鼻子)就可能导致出血。我国成人中约每4个人就有1个得慢性鼻炎,其中六成多患者会偶尔出现涕血。
环境干燥是重要诱因,比如冬天开暖气或长期待在空调房里,鼻腔黏膜的水分蒸发得快,容易结干痂。要是用力擤鼻子或揉鼻子,干痂掉下来就可能刮破黏膜里的血管。建议用加湿器把室内湿度保持在40%-60%,平时可以定期用生理盐水冲鼻子。
解剖结构异常导致的机械性损伤
鼻子里面的结构异常也是常见原因,主要有三种:
- 鼻中隔偏曲:占这类情况的25%——鼻子中间的软骨歪了,歪的地方黏膜老被气流冲击,容易糜烂出血;
- 血管瘤:虽然只占鼻腔良性肿瘤的3%,但表面的血管特别容易破裂;
- 出血性息肉:大概15%的鼻息肉患者会有这种情况,一活动就容易出血。
这类患者通常会有“一只鼻子老堵”的问题,出血量和活动强度有关。建议做鼻窦CT明确情况,必要时需要手术矫正。
肿瘤性病变的鉴别要点
鼻咽部的恶性肿瘤占耳鼻喉科肿瘤的近五分之一,典型表现有这几个:一只鼻子老堵着不通气、耳朵听力下降还嗡嗡响、脖子上有肿大的疙瘩(淋巴结)、脸或头有点麻。我国华南地区是鼻咽癌高发区,和EB病毒感染关系很大。如果持续涕血还伴随这些症状,一定要查EB病毒抗体和鼻咽部MRI。
系统化诊疗流程
建议按以下步骤检查:
- 初筛:先查血常规、凝血功能,排除白血病、凝血障碍这类全身疾病;
- 局部检查:做鼻内镜能精准找到出血点,准确率有85%;
- 影像学检查:CT能看血管有没有畸形,MRI能查深层的病变;
- 特殊筛查:高发区的人要查EB病毒VCA-IgA抗体。
日常管理建议
- 环境调整:用加湿器保持室内湿度,别待在粉尘多的地方;
- 鼻腔护理:每天用生理盐水冲2次鼻子,出血时换成温盐水;
- 行为习惯:别挖鼻子,擤鼻子别太用力(可以用“按住一侧鼻孔轻轻擤”的方法);
- 营养补充:多吃含维生素C(比如橙子、猕猴桃)和维生素K(比如菠菜、西兰花)的食物,必要时补复合维生素;
- 用药注意:可以用点保湿喷雾,别随便用收缩血管的药。
最后要提醒大家:持续涕血一定要重视,最好在症状出现1个月内去耳鼻喉科检查。规范治疗后,90%的非肿瘤原因都能有效控制;如果是肿瘤,早期发现的话5年生存率能超过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