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不少人都遇到过突然流鼻血的情况,偶尔一次可能是干燥或碰着了,但如果反复流鼻血,可得留个心眼——临床数据显示,约12%的反复鼻出血可能和血液系统疾病有关。今天我们就来说说鼻出血和这些疾病的关系,帮大家建立科学认识,不用慌也不忽视。
一、血小板出问题:止血的“小能手”罢工了
血小板是身体止血的关键“小帮手”,正常情况下每升血液里有150-450×10⁹个。如果血小板数量低于50×10⁹/L,鼻腔里的细小血管就容易“管不住”自己,出现自发性渗血。这种流鼻血通常是多个小血管一起渗,还会伴着牙龈出血、皮肤起小红点(瘀点)。不过要注意,有些病毒感染后,身体的免疫反应可能暂时让血小板减少,一般2-4周就能自己恢复,不用太担心。
二、再生障碍性贫血:“造血工厂”停工了
再生障碍性贫血其实是骨髓这个“造血工厂”出了故障,没法正常生产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除了流鼻血,还会有三个典型表现:贫血越来越严重(比如总觉得累、脸色苍白得厉害)、容易出血(比如牙龈总渗血、身上莫名青一块紫一块)、特别容易感冒发烧。这种病年发病率大概是2-4/100万,小孩和老人是高发人群。检查会发现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都低于正常,骨髓里的造血组织也明显变少。
三、白血病:坏细胞“挤走”了好细胞
白血病是体内的恶性造血细胞“疯长”,把正常的血细胞都挤走了,流鼻血和血小板被消耗、凝血因子异常有关。急性白血病患者流鼻血有三个特点:次数多、出血量比平时大、不容易止住。数据显示,约35%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刚确诊时就有出血症状,其中21%是流鼻血。尤其是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因为血小板功能更差,更容易出现反复流鼻血。
四、血友病:凝血因子“缺了零件”
血友病是一种和X染色体有关的遗传病,80%的患者小时候就会出现异常出血。流鼻血的典型表现是轻微碰一下(比如不小心擦到鼻子)就一直渗血,一次流超过2小时都停不了。值得注意的是,约5%的患者是基因突然突变导致的,就算家里没有血友病史,也不能完全排除患病可能。诊断需要查凝血功能和凝血因子的活性。
哪些情况要赶紧就医?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建议及时去医院检查:
- 每个月流鼻血超过2次,又找不到明确原因(比如没挖鼻子、没外伤);
- 一次流鼻血超过5ml(大概1茶匙的量);
- 还伴着其他地方出血(比如月经特别多、拉黑色大便或吐血);
- 家里有血液系统疾病的家族史;
- 小孩反复流鼻血,又没有明确的外伤史。
去医院要查什么?
现在的检查有多层级方案:
- 初筛:先查血常规(快速看血小板有没有问题)和凝血功能(评估凝血因子好不好用);
- 进阶:骨髓穿刺(准确率超过95%,能查造血情况)、基因检测(明确是不是遗传病);
- 局部检查:用鼻内镜看看鼻子里有没有血管畸形、息肉之类的结构问题。
这里要特别说一句:其实80%的反复流鼻血是鼻子本身的问题,比如鼻腔干燥、血管比较脆或者畸形,大家不用过度焦虑。但如果有前面说的危险信号,一定要及时查,早发现早处理。
日常怎么预防和管理?
- 调环境:家里湿度保持40%-60%,用加湿器缓解干燥,尤其是秋冬季节;
- 改习惯:别挖鼻子、别用力擤鼻涕,避免刺激鼻腔里的血管;
- 补营养:多吃含维生素C(比如橙子、猕猴桃,帮血管保持弹性)和维生素K(比如菠菜、西兰花,参与凝血)的食物;
- 遵医嘱:如果已经确诊血液疾病,要定期复查,跟着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反复流鼻血不一定是大病,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学会识别危险信号,科学应对,才能既不恐慌也不忽视健康警报。大部分情况是鼻子局部问题,保持冷静、及时排查就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