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是头颈肿瘤里特点比较鲜明的一种恶性肿瘤,早期症状特别隐蔽,很容易被忽略。我国每年鼻咽癌的发病率约为3.2/10万,而且在部分地区呈现高发趋势。学会科学识别早期信号,对尽早发现病情至关重要。
这些身体信号要警惕
- 单侧鼻子越来越堵
如果单侧鼻子不通气,持续超过2周还越来越严重,跟普通鼻炎不一样——不管躺着还是坐着,堵的感觉都不会减轻,还常伴随黏糊糊的分泌物增多。做鼻内镜检查时,能看到鼻咽部有新长的东西或者黏膜发红不正常。 - 单侧耳朵闷、听力下降
肿瘤压迫咽鼓管会导致耳朵里积水,表现为单侧耳朵闷得慌,像塞了棉花,听力也跟着下降。普通耳科检查能看到鼓膜凹进去或者有积液的液面,用抗生素治疗也没效果。这种情况要及时做声导抗检测。 - 脸发麻像有虫子爬
如果肿瘤侵犯三叉神经,会出现持续的面部麻木感,典型的像有小虫子在脸上爬。做神经电生理检查能发现异常,要注意跟三叉神经痛区分开。 - 脖子上长不疼的包
大概70%的患者一开始是脖子上长包,特点是不疼、摸起来中等硬度(不算特别硬)。做B超会显示低回声、边界不清楚的淋巴结肿大,通常长在上颈部胸锁乳突肌的深层。 - 早上回吸痰带血
肿瘤表面的血管破了会偶尔出血,表现为早上起来吸鼻子再吐出来的痰里带血丝。出血量一般不多,但会反复出现,要跟鼻腔黏膜破了出血区分开。 - 看东西重影、伸舌歪
到了中晚期,肿瘤可能侵犯颅神经,出现看东西重影(展神经麻痹)、伸舌头往一边歪(舌下神经麻痹)等情况。如果多个颅神经都受影响,说明肿瘤已经累及颅底结构了。
日常防护要做好这几点
环境要注意
- 关注室内空气质量,PM2.5的24小时平均值要低于75微克/立方米,可以用监测设备看看;
- 做饭少用高温煎炸,装吸力不低于12立方米/分钟的抽油烟机;
- 用蚊帐、纱窗等物理方法防蚊,别长期用化学驱蚊剂。
吃对食物很重要
- 饮食要多样化,每天吃至少5种不同颜色的蔬菜和水果;
- 多吃含ω-3脂肪酸的食物,比如每周吃2-3次深海鱼(像三文鱼、鳕鱼);
- 补充有抗氧化作用的营养素,比如维生素C、E和类黄酮(常见于新鲜蔬果、坚果里)。
自己要学会查
- 记症状日记:把鼻子通不通气、分泌物是什么样的(比如有没有带血、是不是黏)都写下来;
- 正确洗鼻子:用37℃的生理盐水,每天冲1-2次,要学会标准的冲洗方法;
- 自己摸脖子:用滑动的手法摸两边脖子,看看有没有肿大的淋巴结(摸起来像小硬结)。
这些误区要避开
临床上常把一些症状搞错:
- 把持续的单侧头疼当成偏头痛——其实可能是肿瘤侵犯神经;
- 把视力变化(比如看东西模糊)归为近视或远视——其实可能是颅神经受影响;
- 把脖子上的肿块当成发炎(比如吃消炎药)——其实要先排除是不是肿瘤转移的淋巴结。
如果同时出现2个或以上上面说的警示症状,建议3天内做鼻咽部MRI检查。研究发现,把症状和影像检查结合起来,早期诊断率能提高65%。
康复期要这样管
- 监测症状:康复期要关注鼻腔通气量、吞咽功能等10项指标,及时了解身体变化;
- 慢慢运动:从每天20分钟有氧运动(比如散步、慢走)开始,逐渐过渡到中等强度训练(比如快走、慢跑);
- 环境要舒适:室内湿度保持40%-60%,可以用空气净化器,让空气更干净。
鼻咽癌的早期发现关键在“留意信号+科学防护”,如果身体出现异常别掉以轻心,及时检查才能早干预。康复期也要做好管理,帮身体慢慢恢复。鼻咽癌是头颈肿瘤里特点比较鲜明的一种恶性肿瘤,早期症状特别隐蔽,很容易被忽略。我国每年鼻咽癌发病率约为3.2/10万,且在部分地区呈现高发趋势。学会科学识别早期信号,对尽早发现病情至关重要。
这些身体信号要警惕
- 单侧鼻子越来越堵
如果单侧鼻子不通气,持续超过2周还越来越严重,跟普通鼻炎不一样——不管躺着还是坐着,堵的感觉都不会减轻,还常伴随黏糊糊的分泌物增多。做鼻内镜检查时,能看到鼻咽部有新长的东西或者黏膜发红不正常。 - 单侧耳朵闷、听力下降
肿瘤压迫咽鼓管会导致耳朵里积水,表现为单侧耳朵闷得慌(像塞了棉花),听力也跟着下降。普通耳科检查能看到鼓膜凹进去或者有积液的液面,用抗生素治疗也没效果。这种情况要及时做声导抗检测。 - 脸发麻像有虫子爬
如果肿瘤侵犯三叉神经,会出现持续的面部麻木感,典型的像有小虫子在脸上爬。做神经电生理检查能发现异常,要注意跟三叉神经痛区分开。 - 脖子上长不疼的包
大概70%的患者一开始是脖子上长包,特点是不疼、摸起来中等硬度(不算特别硬)。做B超会显示低回声、边界不清楚的淋巴结肿大,通常长在上颈部胸锁乳突肌的深层。 - 早上回吸痰带血
肿瘤表面的血管破了会偶尔出血,表现为早上起来吸鼻子再吐出来的痰里带血丝。出血量一般不多,但会反复出现,要跟鼻腔黏膜破了出血区分开。 - 看东西重影、伸舌歪
到了中晚期,肿瘤可能侵犯颅神经,出现看东西重影(展神经麻痹)、伸舌头往一边歪(舌下神经麻痹)等情况。如果多个颅神经都受影响,说明肿瘤已经累及颅底结构了。
日常防护要做好这几点
环境要注意
- 关注室内空气质量,PM2.5的24小时平均值要低于75微克/立方米;
- 做饭少用高温煎炸,装吸力不低于12立方米/分钟的抽油烟机;
- 用蚊帐、纱窗等物理方法防蚊,别长期用化学驱蚊剂。
吃对食物很重要
- 饮食要多样化,每天吃至少5种不同颜色的蔬菜和水果;
- 多吃含ω-3脂肪酸的食物,比如每周吃2-3次深海鱼(像三文鱼、鳕鱼);
- 补充有抗氧化作用的营养素,比如维生素C、E和类黄酮(常见于新鲜蔬果、坚果里)。
自己要学会查
- 记症状日记:把鼻子通不通气、分泌物是什么样的(比如有没有带血、是不是黏)都写下来;
- 正确洗鼻子:用37℃的生理盐水,每天冲1-2次,要学会标准的冲洗方法;
- 自己摸脖子:用滑动的手法摸两边脖子,看看有没有肿大的淋巴结(摸起来像小硬结)。
这些误区要避开
临床上常把一些症状搞错:
- 把持续的单侧头疼当成偏头痛——其实可能是肿瘤侵犯神经;
- 把视力变化(比如看东西模糊)归为近视或远视——其实可能是颅神经受影响;
- 把脖子上的肿块当成发炎(比如吃消炎药)——其实要先排除是不是肿瘤转移的淋巴结。
如果同时出现2个或以上上面说的警示症状,建议3天内做鼻咽部MRI检查。研究发现,把症状和影像检查结合起来,早期诊断率能提高65%。
康复期要这样管
- 监测症状:康复期要关注鼻腔通气量、吞咽功能等10项指标,及时了解身体变化;
- 慢慢运动:从每天20分钟有氧运动(比如散步、慢走)开始,逐渐过渡到中等强度训练(比如快走、慢跑);
- 环境要舒适:室内湿度保持40%-60%,可以用空气净化器,让空气更干净。
鼻咽癌的早期发现关键在“留意信号+科学防护”,如果身体出现异常别掉以轻心,及时检查才能早干预。康复期也要做好管理,帮身体慢慢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