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中隔是分隔两个鼻孔的“中间墙”,它完整才能保证呼吸顺畅。如果鼻中隔穿了个洞(穿孔),可能会出现鼻塞、结痂、出血、嗅觉减退这些症状。据研究,大概5%-8%做过鼻部手术的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穿孔,现在医学有分级管理的办法,得根据每个人的情况针对性处理。
穿孔分级与保守治疗
根据穿孔大小,分三级处理:
- 微小穿孔(小于5毫米):约60%的人不用手术,靠保守治疗就能自己长好。建议每天用0.9%的生理盐水洗两次鼻子,再用海盐水喷雾保持鼻腔湿度在40%-60%之间;睡前涂凡士林,能形成保护膜,减少结痂。每3个月要做个CT三维重建,看看黏膜修复的情况。
- 中等穿孔(5-10毫米):需要用点局部药物,比如含糖皮质激素的鼻喷剂来消炎症。要定期做鼻内镜检查,看看穿孔边缘的变化,有些可能需要用物理屏障帮助愈合。
- 大型穿孔(大于1厘米):通常症状比较明显,得考虑手术。手术前要做鼻窦功能检查,比如嗅觉测试、鼻气流动力学检测。
微创修复技术进展
2023年的临床指南推荐了几种修复方法:
- 自体组织移植:用耳后颞肌筋膜或者鼻甲黏膜瓣当修补材料,厚度在0.2-0.3毫米之间,能保持结构稳定,成功率有75%-80%,但要注意取材料的地方可能会有并发症。
- 生物材料应用:新型可降解纳米纤维支架和人体组织兼容性好,6个月能完全吸收,再局部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能促进新血管长出来,愈合率能到82%。
- 内镜辅助技术:用鼻内镜做修补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40-60分钟,术后住3-5天院。之后要定期清理伤口分泌物,防止粘在一起。
术后康复管理要点
术后护理主要有三个重点:
- 环境调控:用带湿度显示的加湿器,每天换蒸馏水。房间温度保持22-25℃,别温差太大,不然容易血管痉挛。
- 营养支持:多吃含锌和维生素A的食物,比如瘦肉、动物肝脏、深色蔬菜。锌能促进皮肤细胞再生,维生素A帮助黏膜修复。
- 行为干预:一定要遵守“三不”:不挖鼻、不揉鼻、不使劲擤鼻涕。早上有结痂的话,用湿棉签软了再轻轻擦掉,别再弄伤鼻子。
预防性护理新进展
最近研究发现,手术前做好预防能减少穿孔的概率:
- 微生态调节:用益生菌制剂冲鼻子,能调整鼻腔里的菌群,不让坏细菌扎根。
- 黏膜保护:涂维生素A酸类软膏,能增强黏膜的保护功能,更耐损伤。
- 机械清洁:手术前3天用脉冲式洗鼻器洗鼻子,能把潜在的坏细菌清掉,减少术后感染。
所有治疗都要听耳鼻喉科医生的。如果一直鼻塞、反复出血或者嗅觉明显下降,要赶紧去复查,做鼻内镜和鼻窦功能检查。最好建立长期随访,定期看看鼻腔功能的变化。只要治疗规范、护理科学,大多数人都能恢复得不错,生活质量也能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