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女性因为体内激素水平波动,牙龈组织对口腔里的细菌(菌斑)会更敏感,有数据显示,60%-70%的妈妈在产后半年内会出现牙龈出血的情况。这种变化和母乳喂养的特殊性有关,需要用针对性的方法保护口腔健康。
一、日常清洁要做对
每天刷牙得用改良巴氏刷牙法(把牙刷毛斜45度贴在牙龈和牙齿交界的地方,小幅度来回刷),还要用牙缝刷或牙线清牙缝。用低档位的冲牙器(压力在30-50psi之间,就是轻柔模式),能清掉牙缝里50%以上的细菌膜。含氟牙膏要一直用到哺乳期结束,每天刷两次是基础——别因为怕“氟影响宝宝”就不用,只要正常用,氟不会通过乳汁影响宝宝。如果牙龈敏感,就选含脱敏成分的专用牙膏。
二、吃对营养帮牙龈“抗敏”
维生素C每天要吃够100毫克,差不多是200克猕猴桃(1-2个)或300克彩椒(1个大的)的量,能帮牙龈恢复。钙每天要补800毫克,多喝牛奶、吃深绿色蔬菜(比如菠菜、西兰花)就行,不用额外吃太多钙片。另外,咖啡因每天别超过200毫克(大概一杯200ml现磨咖啡),巧克力选可可含量低于45%的——太浓的咖啡因或可可会刺激牙龈。
三、牙龈肿疼的安全缓解法
如果牙龈突然肿疼(急性炎症期),可以用干净纱布泡冷水敷在疼的那侧脸上,每次10分钟,隔2小时再敷一次,能减轻肿疼。含漱0.12%氯己定溶液得严格听医生的,每天最多用2次,每次含30秒就吐掉——别自己随便用。要是牙龈长了脓肿(鼓包、摸起来软),一定要找医生做无菌引流,别自己挤或挑,容易感染扩散。
四、用药得“对宝宝友好”
如果需要用药,优先选“涂在牙龈下面的缓释药”(比如龈下缓释剂),这种药全身吸收不到5%,对宝宝影响小。要是得用抗菌药,要选医生推荐的“L1-L2级”(经过验证对哺乳安全的级别)。用药时间最好按“喂完奶再吃药,等下次喂奶前间隔一段时间”的模式,具体得让医生定——别自己随便改时间。
五、这些误区别踩
- 牙痛不用急着拔牙:除非是急性根尖周炎(牙神经化脓),一般先控制感染,不用马上拔;
- 天然精油不一定安全:植物精油可能过敏,用前先在耳后或手腕内侧涂一点,观察24小时有没有红肿痒;
- 牙龈出血也要刷牙:出血是因为牙龈有炎症,越不刷细菌越多,换软毛牙刷继续刷就行。
六、出现这些情况赶紧去医院
如果有以下情况,别硬扛,赶紧找牙医:
- 牙疼得特别厉害,持续超过12小时;
- 张不开嘴,能张的幅度不到3厘米(正常能放进3根手指);
- 脸肿到眼睛周围或脖子;
- 牙龈下面的“牙周袋”超过6毫米(医生用探针能探进去很深);
- 发烧超过38.3℃。
七、长期管理要坚持
建议每3个月去检查一次牙周(比如用探针查牙龈下面的深度),拍全景牙片看看牙槽骨有没有吸收。让医生建个口腔健康档案,记着牙龈出血的情况、牙周袋的深度这些指标。产后6-12个月要做一次全面的牙周评估——要是牙龈一直出血、牙周袋深,就得做系统的牙周治疗(比如洗牙、刮治)。
哺乳期的口腔问题不是“小毛病”,它会影响妈妈的吃饭、心情,甚至可能通过唾液把细菌传给宝宝。只要做好日常清洁、注意营养、避开误区,定期检查,就能把牙龈问题控制住。妈妈们别忽视,照顾好自己的口腔,才能更好地照顾宝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