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出血看着是小问题,其实背后是口腔里的“坏细菌”和身体免疫系统长期“对抗”的结果。那些藏在牙龈下方菌斑里的关键致病菌(比如牙龈卟啉单胞菌),会分泌蛋白酶、脂多糖等物质破坏牙龈的结缔组织,引发慢性炎症。时间一长,这种细菌群落失衡带来的免疫反应异常,会慢慢腐蚀牙周膜和牙槽骨,导致牙齿周围的组织一步步被破坏。
牙周炎发展的临床分期
根据2017年牙周疾病新分类标准,牙周炎进展主要分三个阶段:
- 牙龈炎阶段:菌斑堆积引发牙龈发炎,表现为牙龈红肿、刷牙或探诊出血,这时候及时处理,病变是可以逆转的;
- 早期牙周炎:牙周袋深度超过3毫米,牙槽骨吸收不超过牙根长度的1/3,已经出现附着丧失但没明显不舒服;
- 中重度牙周炎:牙周袋深度≥6毫米,牙槽骨吸收达到牙根长度的1/2以上,还会伴随牙齿移位、松动,得综合治疗才能控制。
日常该怎么防?
- 好好刷牙:用改良Bass刷牙法,或用电动牙刷搭配圆弧形刷头,每颗牙刷够10秒以上,确保牙齿各个面都刷到;
- 清理牙缝:每天用牙线或牙缝刷,用“C”型贴合的方式清理牙齿邻面,把牙缝里的菌斑清干净;
- 辅助漱口:短期用0.12%氯己定含漱液(不超过2周),也可以和精油类抗菌漱口水交替用,但别长期依赖。
专业治疗要跟上
- 定期检查:每年做1-2次牙周检查,包括测牙周袋深度、看有没有出血,还要拍片子评估牙槽骨情况;
- 基础治疗:先做龈上洁治(洗牙),再深入牙龈下做龈下刮治,把钙化的菌斑和毒素都清掉;
- 长期维护:医生会根据牙周炎的严重程度,制定3-6个月一次的个性化复诊计划,定期复查调整治疗。
这些情况要赶紧看医生
- 刷牙或吃东西时出血,持续超过3天还没好;
- 牙龈缩回去,露出的牙根有1毫米以上;
- 牙齿咬东西不舒服,或者感觉像浮在嘴里;
- 牙龈流脓,或者长了急性脓包;
- 有口臭,还伴随舌苔颜色变深、变厚。
近年有哪些新疗法?
根据2023年的临床研究,现在有这些更精准的治疗选择:
- 牙周内窥镜辅助治疗:用内窥镜“看着”清理牙根上的牙结石,减少对牙龈的创伤;
- 光动力疗法:配合龈下刮治一起做,能让牙周袋深度多减少0.8-1.2毫米;
- 生物活性材料:比如纳米羟基磷灰石制剂,能帮助封闭牙本质小管,保护牙根;
- 咀嚼刺激:嚼木糖醇口香糖可以促进唾液分泌,调节口腔酸碱度,抑制细菌生长。
不同季节的防护重点
| 季节 | 防护重点 | 专业建议 |
|---|---|---|
| 春季 | 控制菌斑再生 | 先做基础洁治(洗牙),再用菌斑显示剂查有没有没刷干净的地方 |
| 夏季 | 预防温度刺激 | 做牙周探诊检查,必要时用局部药物缓释治疗缓解敏感 |
| 秋季 | 促进组织修复 | 用含生长因子的局部制剂,帮助牙龈和牙槽骨修复 |
| 冬季 | 稳定口腔环境 | 评估有没有需要做牙周手术的情况,比如严重的牙槽骨吸收 |
总的来说,牙龈出血是牙周健康的“信号灯”,背后藏着牙周炎的风险。牙周炎的发展是从“可逆的牙龈炎”到“不可逆的牙槽骨吸收”,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平时做好刷牙、用牙线这些基础清洁,定期找牙医做牙周检查,出现异常情况赶紧就诊,才能守住牙齿的“根基”,避免牙齿提前松动、脱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