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的硬组织主要由牙釉质、牙本质和牙髓组成,龋齿的严重程度和病变深入牙齿的深度直接相关。不管是早期的浅龋还是进展到中龋,及时发现和干预都能有效阻止病情加重。
龋齿的临床分期与症状
根据临床标准,浅龋只累及最外层的牙釉质,龋洞通常不到1毫米深,牙面上会出现白垩色的斑块,表面比健康牙齿粗糙一些;中龋会发展到牙本质浅层,龋洞深度在1-2毫米之间,病变部位会变成棕褐色,此时牙本质小管的通透性比正常情况高不少。
龋齿的症状会随着病情发展逐渐显现:浅龋阶段几乎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大多是在牙科检查时发现牙釉质有脱矿的情况;中龋阶段对温度刺激会变得敏感,比如接触10-15℃的冷刺激时,会出现尖锐的刺痛,但刺激去掉后,疼痛会在30秒内消失。还有约18%的人,因为牙本质小管的密度不一样,可能会出现迟一点的症状,这时候需要结合临床检查才能准确判断。
家庭如何自查龋齿?
平时在家可以用“三级评估法”初步判断:
- 视觉检查:在自然光下观察牙齿的邻面,浅龋会呈现1-3毫米大小的光滑白垩斑;中龋则会形成肉眼能看到的龋洞,洞口直径通常超过1.5毫米。
- 温度测试:用棉签蘸取室温清水(20-25℃)轻轻擦拭可疑的牙面,中龋患者会感到持续的酸痛,但要注意避免冷热交替刺激牙齿。
- 机械探测:用牙间刷轻轻扫过牙齿的邻接面,如果是中龋,会明显感觉到粗糙,但千万别用力过猛,以免伤到牙龈。
专业诊断需要哪些方法?
如果自查有可疑情况,需要找医生用专业方法确诊,常见的技术包括:
- 探针检查:用牙科探针测量龋洞深度,中龋的探诊深度一般在1-2毫米之间。
- 透光检测:用光纤透照仪照射牙齿,中龋区域的透光强度比正常牙齿低35%-45%。
- 数字影像:数字化牙片能显示牙本质层的矿化程度变化,CBCT技术的空间分辨率能达到0.2毫米,能更清晰地看到病变的细节。
日常防护与注意事项
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如果浅龋不处理,平均18个月会发展成中龋,而中龋的进展速度比浅龋快2.8倍。因此,建议每6个月做一次专业的口腔检查;定期做窝沟封闭,能让龋齿的发生风险下降55%-60%;使用含氟牙膏时,要注意氟离子浓度维持在1450±100ppm,这样才能起到有效的防护作用。
日常保护牙齿可以遵循“三级防护体系”:
- 机械清洁:用电动牙刷配合巴氏刷牙法,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2分钟,彻底清洁牙齿的各个面。
- 化学防护:每周用1次菌斑显示剂,帮忙找到牙齿上残留的菌斑并清除干净,减少细菌滋生。
- 行为干预:控制进食的频率,尤其是甜腻或酸性食物,餐后及时漱口,减少口腔内酸性代谢产物停留的时间,降低对牙齿的侵蚀。
龋齿的发展有明显的规律,早发现、早干预是预防和控制的关键。平时做好家庭自查,定期找专业医生检查,再配合日常的清洁和防护习惯,就能有效降低龋齿的发生和进展风险,让牙齿保持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