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出现反复腹泻、黏液脓血便或持续腹痛超过4周,消化科医生通常会建议做电子结肠镜检查——它就像一把“透视镜”,能直接看清肠道黏膜的真实状态:溃疡性结肠炎的肠道黏膜会像被辣椒水浸过一样红肿,克罗恩病的肠壁则会出现类似鹅卵石路的特殊改变。
两种炎症性肠病的不同“长相”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变通常从直肠开始,像潮水一样向上蔓延,肠镜下能看到这些特征:黏膜上的血管纹理不见了,像揉皱的宣纸;表面覆盖着黄白色脓苔,轻轻一碰就出血,像“脆弱的伤口”;肠道表面变得粗糙,像砂纸打磨过;还有很多浅表溃疡,像被酸液腐蚀的创面。
克罗恩病的表现更独特:肠壁上的纵行溃疡会切割出“鹅卵石铺路”的样子;病变是“跳跃式”的,健康黏膜和病变黏膜交替存在;肠腔里还可能形成隧道一样的瘘管;活检病理能看到透壁性炎症和肉芽肿——这是确诊克罗恩病的“关键证据”。
显微镜下的“炎症密码”
如果肠镜发现可疑病变,医生会取4-6块小组织做病理检查。溃疡性结肠炎在显微镜下:隐窝结构乱了,像倒塌的蜂窝;中性粒细胞聚集形成“微脓肿”;固有层里的浆细胞增多,说明炎症在持续。
克罗恩病的病理特征更“有辨识度”:有非干酪性肉芽肿,像炎症的“指纹”;神经节增生和纤维化,是肠道在尝试自我修复;炎症会渗透到肠壁全层,显示疾病的“深层破坏力”。
诊断要“拼拼图”:多方面验证才准确
现在诊断炎症性肠病(IBD)有个“三结合”原则:一是看症状,比如腹泻便秘交替、体重下降、肛周有问题;二是做影像学检查,比如小肠造影、CTE或MRE能看出肠壁增厚;三是查实验室指标,比如C反应蛋白升高、粪钙卫蛋白阳性。
还有窄带成像技术(NBI),能更清楚地看到黏膜上的微血管形态,帮助早期发现癌变风险。结合肠镜特征和粪便微生物组检测,能提高诊断准确率。通过这些多方面的评估,误诊率能降到5%以下。
做肠镜不用怕:解答三个常见疑问
疑问1:肠镜会不会很痛?
现在无痛肠镜的普及率很高,78%的患者会选,全程睡着,没有痛苦。而且口服泻药也优化了,新型聚乙二醇制剂更温和,不会让人拉得太难受。  
疑问2:取活检会伤肠道吗?
完全不用怕!活检钳取的组织只有2-3毫米深,差不多是一张纸的厚度,7-10天就能长好。而且每块组织间隔5厘米以上,不会叠加受伤。  
疑问3:检查后要注意什么?
检查后2小时可以吃点流质食物(比如粥、藕粉);24小时内别跑跳、做重活;如果肚子持续疼,一定要马上找医生——可能是并发症信号。
确诊后要做这些事
确诊IBD后,医生会帮你做三件关键事:一是用肠镜确定炎症累及的部位和程度;二是用Mayo评分系统给病情“打分数”,看炎症有多活跃;三是定期查有没有并发症(比如肠狭窄、瘘管)。
建议确诊后6个月内做基因检测和免疫功能评估,帮医生选更适合的治疗方案。还要建个健康档案,定期跟踪肠道黏膜的愈合情况。如果患病时间超过8-10年,一定要定期复查肠镜——长期炎症可能增加癌变风险。
总之,炎症性肠病虽然是慢性病,但早发现、早诊断是控制病情的关键。肠镜就是帮我们“抓住”炎症的“利器”,如果有长期消化道不舒服,别拖着,及时找医生做检查——早干预才能早安心,好好过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