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出现肚子疼、上吐下泻这些胃肠道症状时,很可能是吃了被污染的食物引起的急性反应。有研究显示,大概30%的急性胃肠炎都和即食食品没存好有关,而且海洋细菌污染导致的食物中毒事件还在增多。学会科学的应对方法,能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急性期处理的三大核心环节
1. 催吐操作的适应证与规范
如果吃了可疑食物还没超过2小时,可以试试物理催吐。操作时要低着头,用干净的器具(比如筷子、勺子柄)轻触咽部引发呕吐反应。但要注意,意识不清、正在抽搐,或者误吃了腐蚀性东西(比如强酸强碱)的人,绝对不能用催吐。有研究表明,错误操作可能伤食道,最好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
2. 电解质补充的科学配比
持续呕吐或腹泻会流失大量钠、钾等电解质,这时候推荐喝含糖盐水补体液。具体配制方法是:500毫升温水加半茶匙氯化钠(普通食盐)、6茶匙葡萄糖,这个配比接近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标准,糖能帮肠道更好吸收钠。
3. 药物干预的使用原则
蒙脱石散能吸附肠道毒素,适合拉水样便的人用。抗生素能不能用得看病因:细菌感染型中毒可能需要医生开的处方药,但病毒性感染用了没用。要是出现高烧、血便或剧烈腹痛,得马上停止泻药,赶紧找医生。
就医决策的五大评估指标
出现下面这些情况,必须立即送医:
- 吐了超过12小时,根本没法喝水;
- 皮肤捏起来弹不回去、嘴唇或口腔黏膜干巴巴的(中度脱水表现);
- 大便或呕吐物里有血;
- 意识模糊、手脚冰凉,像要休克的样子;
- 孕妇、宝宝、老人这些特殊人群,症状越来越重。
 如果3个人以上吃了同样的东西后出现一样的症状,属于集体中毒,要赶紧报告卫生部门。
预防中毒的系统性防护措施
做好五层防护能有效降低风险:
- 处理食材时,生熟用具要分开(比如切生肉的刀板别用来切水果);
- 贝类、豆制品这些高风险食材一定要彻底煮熟;
- 室温下的食物别放超过2小时;
- 饭前便后、处理完生食材后,认真洗手;
- 冰箱冷藏室保持4℃以下,冷冻室-18℃以下。
康复期的营养修复策略
急性症状减轻后,要循序渐进恢复饮食:
第一天喝米汤、藕粉这类流质食物;
第二天加香蕉、烤面包这些低纤维食品;
第三天试试清蒸鱼、煮鸡肉这些优质蛋白。
最新研究显示,适当吃点含益生菌的发酵食物(比如酸奶),有助于肠道菌群重建。
要强调的是,家庭处理只是过渡办法。如果症状超过24小时没好,或者出现全身不舒服的反应,及时就医是关键。平时养成良好的食品卫生习惯,才能从源头降低中毒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