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感染是很常见的消化系统问题,发病率会随季节变化。搞清楚它的发病原因和正确应对方法,能帮我们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哪些“凶手”会引起肠道感染?怎么传的?
引起肠道感染的主要是三类微生物: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细菌里最常见的是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常藏在没彻底煮熟的肉、蛋里;病毒里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生命力强,碰过被污染的东西(比如患者摸过的门把手)、吃了带病毒的食物,都可能被传染;贾第鞭毛虫这类寄生虫,主要是喝了没煮开的生水、吃了被污染的生冷食物引起的。
数据显示,“吃进去不干净的东西”是社区里得肠道感染最常见的原因。另外要注意:乱吃抗生素会打乱肠道里的正常菌群,反而可能让病情变重,甚至引发更麻烦的感染。
怎么看出自己或家人得了肠道感染?
刚发病时,肚子会“咕噜咕噜”叫得特别响,接着慢慢出现三个典型表现:拉泡沫样的墨绿色稀便(这是胆汁没法正常代谢的信号)、一阵一阵的肚子绞痛(肠子动得太快扯的)、总觉得“想拉却拉不多”(直肠被病菌刺激了)。如果病情加重,还会伴随低烧、恶心、呕吐。
有几个“危险信号”要特别警惕:拉血便(大便带红或黑)、一直高烧不退(超过38.5℃且吃退烧药没用)、意识模糊(比如昏昏沉沉喊不醒)——这些可能是感染扩散到全身,甚至引发了脓毒症,必须立刻去医院!
还要重点关注脱水——这是判断病情轻重的关键:
- 轻度脱水:口干、尿变少(比如平时每2小时尿一次,现在4-6小时才一次);
- 中度脱水:皮肤捏起来不容易回弹(比如捏手臂内侧的皮肤,松开后要1-2秒才平回去)、眼窝凹下去;
- 重度脱水:手脚冰凉、出冷汗、血压下降(比如头晕站不稳),这是循环系统出问题了,非常危险!
尤其是宝宝和老人:宝宝可能囟门(头顶软软的地方)凹下去、哭的时候没眼泪;老人反应慢,哪怕只是“有点没力气”,也可能已经脱水了,得更小心。
得了肠道感染,该怎么应对?
居家护理:先别急着止泻
发病头24小时,“适度腹泻”其实是身体在排毒素,不用急着吃止泻药。这时候要做的是:
- 吃对食物:选“低渣饮食”(纤维少、不会刺激肠道),比如白米饭、蒸苹果泥、煮软的香蕉、馒头;别吃辛辣、油腻、生冷的东西(比如火锅、冰饮、生蔬菜);
- 补对液体:光喝白开水不够,要补电解质——可以喝淡盐水(每500ml温水加半瓶盖盐),或者买口服补液盐按说明冲;喝水要“少量多次”,一次喝100-200ml,每15-30分钟喝一次,避免喝太多吐出来。
吃药要“踩准”原则
- 益生菌:可以辅助调节肠道菌群,比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这类,有助于恢复肠道正常功能,但要放冰箱(2-8℃)保存才有效;
- 蒙脱石散:如果腹泻太厉害(比如每小时拉一次),可以吃点蒙脱石散——它能黏住肠道里的病菌和毒素,但要和其他药间隔2小时吃(不然会把其他药也“黏住”,影响吸收);
- 抗生素别乱碰:病毒性感染(比如诺如、轮状病毒)用抗生素没用,反而会杀死好细菌;只有医生确诊是细菌感染(比如沙门氏菌),才需要用抗生素。
这些情况必须立刻去急诊
- 成人:24小时内拉超过6次,或者已经有脱水表现(比如口干、尿少、皮肤不回弹);
- 儿童:除了频繁腹泻,还伴有“哭不出眼泪”“囟门凹陷”“精神特别差”(比如平时爱闹,现在蔫得不动);
- 不管大人小孩:拉血便、高烧超过39℃、意识模糊。
到医院后,医生会先给你补液(口服或输液),这能快速缓解脱水,降低休克、肾衰竭的风险。
怎么预防?抓住“手-食-饮”三个关键
肠道感染主要是“病从口入”,预防就盯紧这三个环节:
- 手:饭前便后、处理食物前,一定要用肥皂/洗手液认真洗手,搓够20秒(比如唱一遍“生日快乐歌”);别用手直接抓吃的;
- 食:生肉、生蛋要彻底煮熟(比如肉的中心温度到75℃以上,看不到粉色);生熟分开(比如切生肉的刀别再切蔬菜);剩菜要热透(中心温度到60℃以上);
- 饮:喝烧开的水或者正规瓶装水,别喝生水;桶装水要选靠谱品牌,饮水机每月用食品级消毒剂洗一次(比如二氧化氯泡腾片)。
还有几个特殊场景要注意:
- 旅行时:别喝路边摊的生水,别吃生的海鲜、凉拌菜;水果要洗干净削皮吃;
- 集体生活(比如宿舍、幼儿园):餐具要分开用,每天用开水煮15分钟消毒;避免共用杯子、毛巾;
- 家庭备药:可以存点口服补液盐和益生菌,但益生菌要放冰箱,别让阳光晒到。
总之,肠道感染虽然常见,但只要我们“懂识别、会应对、做好防”,就能把它的危害降到最低——平时把“手洗干净、食物煮透、水喝安全”做到位,生病时别乱吃药、该去医院别扛着,就能轻松应对这个“肠胃小麻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