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IBS)是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核心问题是肠道感觉与运动的规律紊乱。全球约10%-15%的人受其影响,女性患病率是男性的1.5倍。典型表现为反复腹痛、腹胀,伴随排便习惯改变(比如便秘或腹泻),但检查找不到器官的形态异常。
为什么会得IBS?多因素在“搞事情”
IBS不是单一原因导致的,近年研究发现它和这些因素有关:
- 肠道菌群、肠、脑的联系乱了:肠道里的细菌代谢产物(比如短链脂肪酸)变化,会影响肠道黏膜的屏障功能,让肠道更容易受刺激。
- 肠道太“敏感”:通过功能性影像学检查发现,患者的肠道传入神经对刺激更敏感,一点小动静就会引发腹痛。
- 免疫有点“活跃”:部分患者肠道黏膜里有肥大细胞浸润,细胞因子水平也不正常,可能加重炎症反应。
- 遗传有影响:基因研究发现,5-HT转运体的基因差异和IBS的症状类型有关。
 2022年胃肠病学领域的研究还发现,肠道真菌失调(比如念珠菌属过度增殖)可能和腹泻型IBS有关。
怎么判断是不是IBS?看这些表现
IBS的症状因人而异,需用罗马IV标准分型:
- 腹痛特点:每周至少发作1次,持续3个月以上,排便后疼痛通常会缓解。
- 排便异常类型:分为便秘型(IBS-C)、腹泻型(IBS-D)、混合型(IBS-M,又便秘又腹泻)、未定型(IBS-U)。
- 伴随症状:约60%患者吃完饭后腹胀加重,30%有“想拉又拉不干净”的排便紧迫感(里急后重)。
 要警惕“报警症状”:如果50岁以上才第一次出现症状,或有夜间痛醒、体重下降、便血等情况,一定要及时排查器质性疾病(比如炎症性肠病、肿瘤)。
得了IBS怎么办?这些方法能帮忙
IBS的干预是多维度的,重点是调整生活方式和缓解症状:
1. 饮食调整:吃对了能缓解大半症状
- 低FODMAP饮食:经临床验证,70%患者用这种饮食后症状缓解。要分三步:先限制高FODMAP食物(比如某些水果、蔬菜、乳制品),再慢慢重新引入找自己的“触发食物”,最后维持适合自己的饮食。
- 补可溶性纤维:每天吃10-15克可溶性纤维,比如燕麦中的β-葡聚糖或车前草亲水胶体,能软化大便、缓解便秘。
- 记饮食日记:把吃的食物和症状(比如吃了冰淇淋后有没有腹胀)对应起来,找出自己的“敏感食物”,比如有些人对辣、咖啡、牛奶敏感。
2. 神经调节:帮肠道“放松”
- 认知行为疗法(CBT):通过改变对症状的看法(比如不再把“腹痛”等同于“大病”),6个月后有效率达68%。
- 深呼吸练习:每天做2次15分钟的膈肌呼吸(缓慢深呼吸),能降低肠系膜上动脉的血流阻力,缓解肠道痉挛。
- 生物反馈治疗:针对盆底肌不协调的患者,帮助调整肌肉收缩,改善排便困难的问题。
3. 运动:动起来让肠道更规律
推荐每周5次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游泳),每次30分钟。研究发现规律运动能让肠道传输时间缩短25%,对混合型IBS(又便秘又腹泻)效果最明显。
4. 药物辅助:需在医生指导下用
- 解痉药:比如选择性作用于肠道平滑肌的钙通道调节剂,能缓解腹痛。
- 调菌群:可根据肠道菌群检测结果,选合适的益生菌改善菌群平衡。
- 神经调节剂:低剂量三环类抗抑郁药能改善肠道敏感问题,但要遵医嘱使用。
长期管好IBS,要抓这些“关键点”
IBS容易反复,长期管理要建立“监测症状-避开诱因-管理压力”的体系:
- 每天记录IBS症状评分(IBS-SSS),跟踪症状轻重变化;
- 每季度用IBS-QOL量表评估生活质量,看看症状对生活的影响有没有减小;
- 每年查一次肠道菌群,了解菌群动态变化;
- 准备应急方案,比如症状突然加重时,先避开诱因(比如停止吃敏感食物),若没缓解及时就医。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要赶紧找专科医生随访:症状模式改变(比如原来便秘现在常腹泻)、治疗效果变差、出现新的报警症状(比如突然体重下降)。
肠易激综合征虽然不会危及生命,但会影响生活质量。只要做好长期管理,比如调整饮食、规律运动、监测症状,大部分人都能控制住症状,回归正常生活。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坚持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