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血化验时如果发现血浆变成了异常的粉红色,通常是因为红细胞破裂了——也就是“溶血”。溶血的原因可能是身体本身的疾病问题,也可能和采血过程中的操作有关。搞清楚溶血是怎么回事,能帮我们保证检测结果准确。
遗传缺陷让红细胞变“脆弱”
有些遗传病会让红细胞的结构或功能出问题,容易破裂。比如蚕豆病,患者体内缺少一种叫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的酶,红细胞膜的抗氧化能力特别弱,一旦碰到蚕豆、樟脑丸这类有氧化性的东西,红细胞就容易破。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大概有4亿人带有G6PD基因缺陷,我国南方地区的携带率在12%-14%左右。
地中海贫血患者的珠蛋白合成基因发生突变,导致血红蛋白结构不正常。这些畸形的红细胞平均只能活10-20天(正常能活120天),会一直在血管里循环破坏。还有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免疫系统“认错人”了,会产生攻击自己红细胞的抗体,把正常红细胞破坏掉。最近研究发现,这种病的发病率在上升,可能和接触更多环境毒素有关。
采血操作不当也会“挤破”红细胞
采血过程中很多细节都可能导致溶血。比如采血针太细,红细胞要挤过狭窄的针头通道,就容易破——有教学医院研究发现,用22G以下的细针采血,溶血率能达到8.7%。采血时攥拳头太用力,静脉压力会升高3倍,一直挤压红细胞;运输样本时剧烈摇晃也很危险,实验数据显示,样本从1.5米高的地方掉下来,溶血概率会增加40%。另外,采血管内壁粘的小气泡会产生剪切力,有实验室用高速摄像证实,这些气泡会让红细胞膜出现小孔。所以采血后要轻轻颠倒混匀,别使劲晃。
怎么发现和判断溶血?
轻度溶血用眼睛很难看出来,但仪器能测出血浆里游离血红蛋白浓度异常。典型的表现是血浆变成粉红色或葡萄酒色,总胆红素水平升高,网织红细胞计数增加。如果抽血后尿像酱油色,可能是急性溶血,得赶紧查原因。
实验室有个判断标准:当血浆透光度超过60%时,溶血程度可能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所以得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实验室指标综合判断,不能只看一项。
如何预防和应对溶血?
遗传性溶血要从源头控制:有G6PD缺陷的人应避免接触蚕豆、磺胺类药物等50余种诱因;计划怀孕的夫妇建议做地贫基因筛查——根据国家卫健委数据,产前筛查让重型地贫患儿出生率下降了62%。
采血环节要遵循标准化操作:控制采血针角度(15-30度倾斜)、血流速度(每分钟不超过1ml),运输时用减震容器。检验科要做“目视+仪器”双重检测,对可疑样本重新检查。
发现溶血后,要结合网织红细胞计数、Coombs试验等检查明确病因。如果是病理因素导致的,需到血液科系统诊疗;如果是操作失误,规范重新采血就能解决问题。建议患者遵循医嘱做后续检查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