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是我们聆听世界的重要器官,但它其实很“娇弱”——日常的清洁习惯、感冒过敏,甚至小小的皮肤损伤,都可能引发耵聍栓塞、中耳积液、急性外耳道炎等常见问题。了解这些问题的来龙去脉,学会正确应对,才能更好地保护耳部健康。
耵聍栓塞:耳朵“自洁”出问题,耳屎越积越堵
外耳道里的腺体分泌的耵聍(也就是耳屎),本来是保护耳朵的天然屏障——能阻挡灰尘、细菌,还能润滑耳道。但如果耳朵的自洁功能受阻(比如长期用硬物掏耳),耵聍就会越积越密,形成栓塞。研究发现,过度清洁是主要诱因——用棉签、挖耳勺等硬物掏耳朵,反而容易把耵聍推到耳道更深处,越掏越堵。
如果有耵聍栓塞,建议用温油软化法:滴3-5滴和体温差不多的植物油(比如橄榄油),侧躺着保持10分钟,之后让耵聍自然排出来。要是试过之后症状还在,千万别自己继续掏,赶紧去医院,避免戳伤耳道或鼓膜。
中耳积液:咽鼓管堵了,耳朵里“积水”了
咽鼓管是连接咽喉和中耳的“通道”,感冒或过敏会让这个通道堵上,导致中耳里形成负压——就像给气球抽气,里面的黏膜会渗出液体,积在中耳里。这种情况会影响鼓膜振动,所以耳朵里会出现低频嗡嗡声,还会觉得耳闷、听声音像隔了层东西。临床发现,有中耳积液的人常睡不好,因为耳朵的闷胀感会干扰睡眠。
平时可以多做咀嚼动作(比如嚼无糖口香糖),或者试试瓦尔萨尔瓦动作(捏紧鼻子、轻轻鼓气,注意别太用力),帮咽鼓管通通气。如果耳朵剧烈疼痛,或者听力明显下降,要及时去医院——可能需要做鼓膜穿刺评估,把积液引出来。
急性外耳道炎:耳道皮肤“破防”,病菌趁机“作乱”
耳道皮肤有一层保护屏障,要是用硬物掏耳朵、耳朵进水没擦干,或者戴耳机太用力,这层屏障就会被破坏。接下来,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菌就会“趁虚而入”,引发急性炎症。典型症状是耳道肿、疼得厉害,还会有渗液——肿得越厉害,疼得越明显,甚至碰一下耳朵都疼得跳起来。
最新的诊疗共识建议用含抗菌成分的复合制剂(一定要遵医嘱,别自己乱买药膏涂),治疗期间别戴助听设备或耳机,避免刺激耳道。另外,千万不要用手抓挠耳道,越抓越肿,越肿越疼。
分级应对策略:不同情况,不同处理
遇到耳部问题,不用慌,按照“基础干预→及时就医→预防复发”的步骤来:
-
基础干预:先试试这些小方法
- 调节耳压:试试“吞咽+打哈欠”组合动作——先咽口水,再打个哈欠,帮中耳平衡压力,缓解耳闷;
- 环境防护:游泳时戴防水耳塞,避免脏水进耳道;淋浴或洗头后,用干净的棉签轻轻擦干耳道(别戳太深);
- 饮食注意:少喝奶茶、咖啡等含咖啡因的饮料,多吃点深海鱼、坚果等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帮助减轻炎症。
-
这些情况,赶紧去医院
- 症状持续超过2天没好转(比如耳闷、疼痛一直在);
- 听力明显下降,或者伴随头晕、恶心;
- 耳朵疼得没法睡觉、吃饭,甚至碰都不能碰。
-
医生会做这些检查
- 耳镜检查:用小镜子看看耳道里有没有耵聍、红肿,鼓膜有没有问题;
- 纯音测听:戴上耳机听声音,查听力损失的程度;
- 声导抗检测:吹点气到耳朵里,测咽鼓管的通气功能好不好。
-
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 清洁要“温柔”:每天用干净的棉签轻轻擦一次外耳道就行,别用挖耳勺、发卡等硬物掏——耳朵其实能“自洁”,不用过度清理;
- 耳机要“节制”:遵循“60-60”原则——音量不超过最大音量的60%,每次用耳机不超过60分钟,避免长时间刺激耳道;
- 长期戴助听设备的人:每季度去医院查一次真菌,避免耳道里滋生霉菌。
日常护理黄金准则:记住“3+2”,耳朵少遭罪
日常护理耳朵,可以跟着“3+2”模式来:
- 每日3次轻柔清洁:早中晚各用干净棉签轻轻擦一下外耳道,去掉表面的灰尘和油脂(别戳到耳道深处);
- 每周2次生理盐水保湿:用无菌生理盐水轻轻冲洗外耳道(或用棉签蘸生理盐水擦),保持耳道皮肤湿润,避免干燥脱皮;
- 助听设备使用者:每个月查一次真菌,避免设备戴久了滋生细菌;
- 突发耳闷时:先试“吞咽+打哈欠”,要是没效果,别硬鼓气,赶紧去医院——可能是咽鼓管堵得厉害,需要医生帮忙通。
耳朵的问题,大多是“折腾”出来的——过度掏耳、耳朵进水、耳机戴太久……其实耳朵有自己的“保护机制”,我们要做的是“辅助”,不是“代替”。日常少掏耳、多保湿、注意防护,遇到问题别硬扛,及时找医生。记住:耳朵经不起“暴力对待”,温柔呵护才是最长情的“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