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疖肿是很常见的耳科问题,大多是耳朵外侧的毛囊或皮脂腺堵塞后,又被细菌感染引起的。典型表现是耳廓根到外耳道口那一块发红、肿起来,一摸就疼,严重时连吃饭、睡觉都受影响。下面从科学管理的角度,讲讲应对的关键要点。
科学处置五原则
- 局部热敷促恢复
用40℃左右的温毛巾敷(以皮肤不觉得烫为准),每次15分钟,每天3-4次。热敷能扩张皮下血管,加快炎症分泌物吸收,但要注意避免烫伤——可以用包着纱布的热水袋间接敷,更安全。 - 规范用外用药物
先把患处擦干净,按医生要求用碘伏消毒后,薄涂医生开的抗菌药膏。涂药前后要彻底洗手,用棉签涂,别直接用手碰患处,避免二次污染。 - 疼痛明显时合理镇痛
如果疼得厉害,可以短期吃点解热镇痛药(按说明书用)。注意别连续用超过3天,要是还疼得没缓解,赶紧去看医生调整方案。 - 专业物理治疗遵医嘱
医院里能做低能量激光照射之类的物理治疗,通过生物刺激帮着修复组织。这些治疗得先让耳鼻喉科医生评估能不能做,再在医院里规范进行,别自己乱试。 - 每天观察病情变化
每天记一下肿的范围、疼的程度,还有有没有发烧、耳朵堵等症状。用手机拍张患处照片,每天对比着看,跟医生反馈时更直观准确。
三大行为千万不能做
- 别自己挤脓
乱挤会让感染扩散,轻的引发耳周大面积发炎,重的可能往上窜到脑子里,风险很高。临床数据显示,不当挤压会让并发症发生率高2-3倍。 - 别碰耳道
长疖肿时耳道皮肤屏障已经破了,用棉签、挖耳勺之类的东西碰,只会更伤皮肤。洗澡洗头别让水进耳道,必要时用防水耳塞堵着。 - 别信偏方
像针挑、局部灼烧这类土办法,会导致耳道留疤或伤着软骨。研究说,乱处理会让病程变长67%,再感染的风险多4倍多,完全得不偿失。
什么时候得赶紧去医院?
有下面任何一种情况,24-48小时内一定要就诊:
- 肿的范围超过耳廓底部的宽度;
- 张不开嘴,或者耳朵听不清;
- 发烧到38℃以上,或者打寒战;
- 按前面的办法处理了,还是越疼越厉害;
- 有糖尿病之类免疫力低的人发病。
医生用耳内镜能看清里面的情况,必要时会查血常规看炎症程度。如果已经形成脓肿,得打局部麻药后让医生切开排脓,自己绝对不能弄。
平时怎么预防再长?
- 保持耳周干燥:洗澡用硅胶耳塞,运动完用无菌棉球吸干耳周的汗;
- 个人物品定期消毒:耳机、枕巾之类的每月用热水烫一下,避免细菌沾在上面;
- 少吃高糖高脂:减少这类食物摄入,控制耳道油脂分泌;
- 定期清耳道:每年找专业的人清2次耳道,有耳屎堵了及时处理。
外耳道疖肿虽然常见,但潜在的并发症不能大意。搞懂科学处理方法,既能避免乱治,也能及时发现危险信号。要是症状越来越重或者全身不舒服,赶紧找耳鼻喉科医生——精准治疗才靠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