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不少人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耳朵突然像被针扎一样疼,连吃饭、咽口水都疼得难受,就像里面有个“小火山”在烧。其实这“小火山”就是外耳道疖肿,是外耳道毛囊被细菌感染引发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聊聊它为什么会“爆发”,以及怎么治、怎么护、怎么防。
耳朵里的“小火山”为什么会爆发?
外耳道的皮肤上长着毛囊和皮脂腺,就像脸上的毛孔一样。如果皮脂分泌不正常、耳道老是潮湿,或者局部皮肤被碰伤了(比如掏耳朵太用力),金黄色葡萄球菌就会钻进毛囊里引发感染,形成局限在毛囊里的化脓性炎症。这时候耳朵会剧烈疼痛,连吞咽、咀嚼时都能感觉到痛感沿着耳部神经传来,让人坐立难安。
治疗的“双重武器”:药物+物理
针对细菌感染,治疗主要有两类方法:
一是药物治疗,包括三种方式——系统性抗生素(也就是口服或打针的抗生素,比如阿莫西林、头孢类,能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从内部消灭细菌)、局部滴耳液(含氟喹诺酮类的滴耳液,直接滴在感染的耳道里,针对性更强)、外用抗生素软膏(辅助涂在患处,帮着控制局部感染)。要注意,这些药物都得在医生指导下用,不能自己随便买了用。
二是物理治疗,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处理方法:早期(发病48小时内)可以用温热毛巾敷耳朵,温度保持在40℃左右,每次敷15分钟,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帮炎症消退;到了化脓期,得让专业人员用特定波长的红外线照射,促进皮肤修复;等“小火山”成熟了(里面有脓了),必须找耳科医生用显微镜切开排脓,绝对不能自己用手挤——随便挤压会让感染扩散,反而更严重。
耳道护理的“五大不能做”
很多人平时护理耳朵的方法其实是错的,这反而会引发或加重疖肿,一定要避开这些误区:
- 用湿棉签深掏耳朵:湿棉签使劲掏耳道深处,很容易破坏耳道的皮肤保护层,建议用医用级的耳道冲洗器(压力控制在15-20千帕左右)清洁,或用无菌棉球轻轻擦耳廓就行。
- 用尖锐物品掏耳朵:发卡、挖耳勺这类尖锐的东西,很容易扎伤耳道皮肤,造成微小伤口,给细菌可乘之机,最好用无菌棉球轻拭耳廓。
- 游泳后不擦干耳朵:游泳后耳道存水,潮湿环境特别容易让细菌繁殖,建议戴专用防水耳塞,游泳后用干棉签轻轻吸干耳道里的水。
- 总用酒精棉球擦耳朵:酒精会杀掉耳道里的正常有益菌,破坏菌群平衡,不如用pH值5.5的耳道清洁喷雾,每周用2次。
- 自己随便涂药膏:有些人力图“快速消炎”,随便涂药膏,反而可能掩盖症状、耽误病情,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饮食帮你“抗炎”,加速恢复
吃对东西能帮耳朵炎症更快好,这些营养素要多补:
- 维生素A(胡萝卜、菠菜里多):促进耳道上皮组织修复,让皮肤快点长好;
- 锌元素(南瓜子、牡蛎里多):增强局部免疫力,帮身体抵抗细菌;
- Ω-3脂肪酸(深海鱼、亚麻籽里多):抑制炎症介质释放,给“炎症之火”浇点水;
- 生物类黄酮(柑橘、莓果里多):增强毛细血管韧性,减少红肿。
建议用“彩虹饮食法”——吃不同颜色的蔬果(比如红苹果、橙胡萝卜、绿菠菜、紫蓝莓),它们的抗氧化成分组合起来,能在体内构建“抗炎防线”。
什么时候必须去医院?看这几个信号
出现这些情况,别犹豫,赶紧就诊:
- 疼痛持续72小时没缓解,反而加重;
- 耳道流出黄绿色分泌物(不是普通耳屎);
- 张不开嘴或面部肿胀;
- 儿童烦躁不安伴发热。
普通病例建议症状出现48小时内初诊,通过耳内镜检查能准确判断疖肿分期,针对性治疗。
预防复发:给耳道“加道守卫”
要想不让“小火山”再爆发,日常防护得做到位:
- 定期用pH值5.5的耳道清洁喷雾(每周2次),保持耳道环境平衡;
- 过敏季节戴防尘耳塞(过滤95%以上过敏原),减少耳道刺激;
- 运动出汗后用吸水性耳塞吸走耳道汗液,保持干燥;
- 每半年做一次耳道内窥镜检查,早发现微小病变;
- 建立耳部健康档案,记录发作诱因(比如掏耳朵、游泳后)和治疗反应,方便后续应对。
特别提醒: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者(比如长期吃免疫抑制剂的人)要更警惕——这类人群感染后易迁延不愈,需更早干预。
其实外耳道疖肿就是“小问题没注意,变成大麻烦”。关键是早发现、早处理,平时别乱掏耳朵、保持耳道干燥,疼得厉害时赶紧找医生。只要把这些做到位,“小火山”就烧不起来了,耳朵也能安安稳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