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是耳鼻喉科很常见的毛病,常表现为耳朵和鼻子的症状缠在一起——比如又耳鸣耳闷,又鼻塞带点血,还头晕、想吐,这时候得警惕是不是中耳炎闹的。下面咱们就说说它的原因、怎么应对,帮大家搞懂怎么科学处理。
中耳炎为啥会又耳闷又鼻塞?
中耳和鼻子后面的鼻咽部,靠一根叫咽鼓管的管子连着。如果有炎症,咽鼓管的黏膜会肿起来,导致中耳里积液、压力变高。有数据说,大概40%的急性中耳炎患者会同时有鼻子的症状,就是因为炎症扩散到鼻腔黏膜了。咽鼓管堵了会有三个问题:中耳里压力变低,让人觉得耳朵闷;分泌物倒着流刺激鼻咽部;影响负责平衡的前庭系统,导致头晕、恶心。正因为这种结构特点,耳朵和鼻子的症状才会互相连累。
规范应对三步骤
第一步:遵医嘱用药
用药一定要听医生的,不要自己随便买抗生素、鼻喷剂用。尤其是鼻用减充血剂,不能长期用,避免越用越堵或者产生依赖。
第二步:帮咽鼓管“通通气”
每天做3次“捏鼻吞咽法”:捏紧鼻子、闭着嘴,然后做吞咽动作,用咽部的压力帮咽鼓管打开。蒸汽吸入可以用温水加一点薄荷(注意不要太烫),慢慢吸进去,能帮助咽鼓管更通畅。睡觉的时候用枕头垫成半坐(大概45度),靠重力帮中耳里的积液流出来,比平躺效果好。
第三步:养出好黏膜、强免疫
营养上注意“三多两少”:多吃含锌的食物(比如牡蛎、坚果),帮免疫细胞更有活力;多吃维生素A丰富的(胡萝卜、菠菜),保护黏膜;多吃深海鱼、亚麻籽这类含ω-3脂肪酸的,调节炎症。少吃乳制品,避免黏液太黏;少吃辣的、太烫的,别刺激血管扩张。每天做8分钟鼓膜操:用手掌心轻轻压住耳朵,慢慢用力再松开,重复10次,促进耳朵周围的血液循环。
什么时候得赶紧去医院?
出现下面任何一种情况,别拖,赶紧去看医生:
- 发烧超过39℃,持续24小时还没退;
- 突然听力下降很多,或者耳鸣变严重;
- 小孩老是抓耳朵、哭闹,或者站不稳;
- 症状持续10天还没好;
- 一年复发超过3次。
根据2023年的诊疗指南,如果觉得耳朵闷得特别厉害(比如满分5分能打4分),或者突然头晕,建议48小时内做耳内镜和声导抗检查。
特殊人群要特别注意
糖尿病患者要把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5%以下,这样中耳黏膜的纤毛才能正常“工作”,帮积液排出去。飞行员、潜水员这类特殊职业的人,建议每年查一次咽鼓管功能,避免因为气压变化加重问题。孕妇如果得中耳炎,优先选物理治疗,比如经鼻的持续正压通气,比吃药更安全。
日常预防要做好
预防比治疗更重要:戒烟,能让咽鼓管更通畅;游泳的时候戴专用耳塞,能减少85%的感染风险;定期洗空调滤网,减少空气中的细菌。如果耳朵不舒服超过3天还没好,赶紧去看医生,别等着变成慢性的。
中耳炎的症状常牵连耳朵和鼻子,遇到问题别自己乱用药,先找医生明确情况,日常做好预防,才能少遭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