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膜内陷是常见的耳部问题,主要和中耳里的气压调节失衡有关。犯了这个毛病,可能会总觉得耳朵闷、听力忽好忽坏,还会有耳鸣,如果没处理好,说不定会变成中耳炎。下面从应对方法到日常防护,给大家讲清楚怎么科学处理。
轻度耳膜内陷:先试试这些不用开刀的办法
针对轻度耳膜内陷,不用开刀的方法就能改善症状。耳屏按摩的正确手法是:用食指指腹沿着耳屏(耳朵前面凸起来的小软骨)前缘往颧骨方向压,每次压5-10秒,重复5-8次就行。这样能刺激下巴关节周围的肌肉,间接帮着打开连接中耳和喉咙的咽鼓管。
咽鼓管功能训练是核心,捏鼻鼓气法(医学上叫瓦尔萨尔瓦动作)得在医生指导下做:闭紧嘴、捏住鼻子,慢慢往耳朵里鼓气,每次持续15秒,每天做3-5次。有临床数据说,坚持规范训练6周,差不多72%的人咽鼓管功能会变好。
用药一定要听医生的:往鼻子里喷糖皮质激素喷雾能减轻咽鼓管黏膜的水肿,短期用点黏液促排的药,帮着恢复中耳的通气。
什么时候要开刀?这些情况得考虑手术
如果听力持续下降(比如下降超过30分贝),或者保守治疗3个月都没好,就得考虑手术了。鼓室通气管置入术适合慢性咽鼓管有问题的人,就是在鼓膜上放个小管子,帮中耳保持气压平衡,术后要定期复查,防止管子堵了。
鼓膜穿刺术适合中耳有积液导致的急性内陷,医生会用耳显微镜找到鼓膜前下方的位置,用细针(0.6毫米)把积液抽出来。鼓膜切开术是用来紧急减压的,切口大概2-3毫米长,术后要预防性用点抗生素滴耳液。
术后怎么养?这些注意事项要记牢
术后护理得一步一步来:
- 术后24小时一定要保持耳朵干燥,洗澡的时候用专用的防水耳塞(防水等级IPX6以上的);
- 1周内别坐飞机,如果必须坐,提前用咽鼓管球囊扩张的东西;
- 2周内别戴入耳式耳机,周围环境的噪音要控制在70分贝以下(大概相当于正常说话的声音);
- 术后1个月里,每个月都要查耳镜,看看鼓膜长好了没。
常见的并发症有通气管掉了(大概8%的人会遇到)、鼓膜穿孔(5%)、感染(3%)。如果突然耳朵很痛或者听力一下子下降,得马上找医生。
日常怎么防?这些方法有依据
预防得靠科学方法:
- 保持鼻腔干净:每天用37℃左右的生理海盐水冲鼻子1次;
- 调节环境湿度:用医用级的超声波加湿器,把家里的湿度保持在45%-60%之间;
- 应对气压变化:坐飞机的时候可以吃点耳压平衡的咀嚼片,配合吞咽动作来调节中耳的气压。
有流行病学研究说,坚持这些防护方法,能让耳膜内陷的复发率降低40%。建议每年做1次纯音测听和声导抗检查,早发现咽鼓管的问题。
什么时候要赶紧去医院?这些情况别拖着
有下面这些情况赶紧去医院:
- 耳朵闷超过21天还不好;
- 一只耳朵听力下降超过25分贝;
- 耳鸣的时候还头晕;
- 小朋友出现说话晚或者说话不清楚的情况。
耳鼻喉科医生会用耳镜、鼓室图、听力检查来综合判断。小朋友还要查有没有腺样体肥大,因为腺样体肥大和耳膜内陷关系很大(有研究说风险是正常孩子的3.2倍)。
这些误区要避开!很多人都弄错了
- 别乱掏耳朵:70%的鼓膜损伤都是因为掏耳朵的方法不对,用棉签反而会把耳屎推到耳朵更深的地方;
- 别自己冲耳朵:自己冲耳道可能会得外耳道炎,冲洗的压力要控制在15-20psi(大概和家用自来水的压力差不多);
- 别过度用滴耳液:含酚类的滴耳液可能会引起皮肤过敏,用的时候别超过7天。
有临床数据说,85%的人经过规范治疗,3个月内症状会明显好转。建议大家建个耳部健康档案,把症状变化和治疗的反应记下来,方便后续复查。其实耳膜内陷并不可怕,早发现、早规范处理,大部分人都能恢复得不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