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齿(俗称“虫牙”)是大家最常遇到的口腔问题,但它不是“虫子咬的”,而是微生物、饮食、牙齿本身和时间共同作用的结果。想有效预防龋齿,得先明白这些因素怎么影响牙齿,再针对性做防护。
龋齿的形成离不开4个关键因素:
- 致龋细菌的“协同作案”:变形链球菌和乳酸杆菌是导致龋齿的“主力”,它们会在牙面上形成一层“细菌膜”(菌斑)。实验发现,这两种细菌一起生长时,产生的乳酸比单独生长时多35%——这可能是因为它们之间会传递信号,一起“发力”产酸,不断腐蚀牙齿。
- 糖的“酸蚀连锁反应”:我们吃的游离糖(比如蔗糖、果葡糖浆)会被细菌分解成乳酸、乙酸等有机酸。这些酸能在5分钟内让口腔pH值降到4.5以下——要知道,牙釉质能承受的最低pH值是5.5,低于这个值,牙釉质里的羟基磷灰石晶体就会开始溶解(相当于“被酸腐蚀”)。还要注意,馒头、米饭这类淀粉类食物,被唾液淀粉酶分解后也会变成可发酵的糖,所以不是只有甜的才会致龋。
- 牙齿本身的“易感性”:如果孩子牙齿发育不好(比如釉质发育不全),得龋齿的概率是正常孩子的2.8倍;唾液缓冲能力弱的人(比如缓冲能力低于1.2mmol/L),口腔里的酸更难中和,龋齿更易发生;磨牙上的窝沟如果太深(超过1.5mm),藏细菌和食物残渣的概率比浅窝沟高4.3倍,更容易烂牙。
- 时间的“累积效应”:如果每天吃含糖食物超过5次,而且每次间隔不到2小时,牙面的酸性环境每天会持续超过90分钟,这会加速牙齿脱矿(牙釉质被腐蚀)。从牙面出现早期的白垩色斑点(脱矿)到形成明显的龋洞,一般需要18-24个月,这期间还可能引发牙髓炎(牙疼)。
预防龋齿要“多管齐下”,做好4件事:
- 控制致龋细菌:每天早晚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含氟牙膏刷牙,电动牙刷比手动刷牙的清洁效率高47%,能更好地清除牙面菌斑;在牙医指导下使用氯己定凝胶,可抑制菌斑再生;适量吃含益生菌的食物,有些益生菌能“抢”致龋菌的位置,不让它们黏在牙上。
- 管好饮食:把吃糖的时间集中在正餐,每天加餐的含糖食物不超过2次——比如不要频繁吃饼干、喝甜饮料;用木糖醇代替蔗糖,WHO已经确认它不会致龋;吃完甜的东西喝口白开水,能让口腔pH值更快恢复正常。
- 强化牙齿抵抗力:每6个月去医院做一次专业涂氟,能让釉质抗酸能力提高3倍;孩子6-12岁时,给永久磨牙做窝沟封闭,3年防龋有效率能到81%——就是把窝沟用安全的材料封起来,不让细菌进去;如果牙面上有早期的白垩色斑点(比如刚出现的小白点),可以用钙磷制剂做再矿化治疗,修复牙齿的微小损伤。
- 定期监测:每3-6个月去看牙医,重点检查乳磨牙和恒牙的窝沟;用激光荧光检测仪能更准确地测出牙齿脱矿的程度;通过唾液检测能评估自己是不是容易得龋齿,比如唾液缓冲能力弱的人要更注意日常防护。
现在还有些新技术能辅助防龋齿,比如唾液生物标志物检测,能提前3年预测龋齿风险;还有特定噬菌体(一种能专门“消灭”变形链球菌的病毒),为生物防治提供了新方向。不过这些技术还在完善中,不能代替日常刷牙、涂氟这些基础防护,只能作为补充。
总之,龋齿的形成是微生物、饮食、牙齿和时间共同作用的结果,预防也得“全方位”——控制致龋细菌、管好饮食、强化牙齿、定期检查,再加上新兴技术的辅助,才能真正远离“虫牙”,保持口腔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