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时出现耳鸣不是巧合,这和我们身体的解剖结构特点以及炎症反应有关。耳鼻喉系统通过一条叫咽鼓管的结构维持着压力平衡,一旦这个系统被干扰,就会出现耳闷、耳鸣之类的症状。
咽鼓管阻塞的病理机制
咽鼓管是连接鼻咽部和中耳腔的管道,正常情况下能调节中耳里的气压,还能把中耳的分泌物排出去。感冒的时候,鼻腔黏膜会肿起来,这种炎症会连累到咽鼓管的开口。有研究发现,大概35%的感冒患者会出现咽鼓管功能不好的情况,比如中耳里形成负压、黏液堆在里面。
耳鸣产生的声学原理
要是咽鼓管没法正常通气,中耳里的空气被吸收了却补不上来,鼓膜就会往里面陷。这种结构变化会影响声音的传导,于是就出现持续的低频耳鸣(比如嗡嗡声)。有些患者还会觉得自己说话的声音特别大,这是因为骨传导把声音放大了,和鼓膜振动不正常有关。
症状识别的三个关键指标
- 单侧听力忽好忽坏:感冒时突然一只耳朵听力有变化,可能是咽鼓管功能出问题了;
 - 耳闷加耳鸣:一直有低频率的耳鸣(比如嗡嗡声),还觉得耳朵堵得慌,大多是中耳有负压的表现;
 - 体位变了耳鸣加重:比如躺着或歪头时耳鸣更明显,可能是中耳里有积液。
 
家庭护理的科学方案
感冒头3天(72小时内)做这些能预防并发症:
- 洗鼻子:每天用生理盐水冲鼻子,把炎症分泌物清出去;
 - 做开放咽鼓管的动作:多吞咽、嚼东西、打哈欠,能帮咽鼓管打开;
 - 睡觉垫高头部:用枕头把头部垫高一点躺,利用重力让中耳里的液体流出来。
 
需要纠正的常见认知误区
- “耳鸣是上火”:其实耳鸣是咽鼓管功能不好引起的,和中医说的“上火”没直接关系;
 - “滴耳液能治耳鸣”:滴耳液是外用的,没法解决咽鼓管堵塞的根本问题;
 - “不管它自己会好”:拖着不治可能让中耳里的积液变稠,更难治疗。
 
专业医疗干预指征
有这些情况要赶紧去医院:
- 耳鸣越来越严重,或者耳朵特别疼;
 - 听力下降超过3天还没好转;
 - 出现头晕、耳朵流水之类的新症状。
 
临床数据显示,早治疗的话,85%以上的患者1-2周就能好很多。要注意的是,小朋友的咽鼓管还没发育好,更容易得分泌性中耳炎,得特别留意他们的听力有没有变化。
耳朵的异常症状其实是身体在发警报,及时发现和处理不仅能缓解现在的难受,还能预防以后的听力问题。大家感冒的时候要多注意耳朵的情况,用科学的方法管这个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