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是维持生命的“发动机”,靠精准的电信号和泵血功能保持正常运转。感染性心肌炎是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的心肌发炎,一来病原体直接破坏心肌细胞,二来免疫系统被激活后释放的“炎症因子”会过度攻击心肌,造成二次伤害。
心跳乱是感染性心肌炎早期最容易发现的信号。正常心脏的电信号从“窦房结”(心脏的“总开关”)出发,沿着固定路线传导,让心脏规律收缩。如果炎症影响了这个“电传导系统”,就可能出现心跳提前跳(室性早搏)、电信号传得慢(房室传导阻滞)等问题。超过一半患者会觉得“心跳乱”“漏跳”,严重时甚至会晕倒、意识不清,做心电图能查到这些电信号异常。
要是心肌炎症加重,心脏的“泵血本事”会下降,慢慢出现心力衰竭症状。一开始可能只是活动后气短(比如爬楼梯、走路时喘),之后会发展到躺平就喘、晚上睡着突然憋醒要坐起来;还会因为身体里的血液和水分排不出去,导致腿肿(按一下陷下去一个坑)。如果心脏射血分数(衡量泵血能力的指标)低于40%,说明心功能已经严重受损。
感染性心肌炎特别会“伪装”,近四成患者一开始像感冒——发烧、没力气、肌肉酸痛,很容易当成普通感冒忽略。像肠道病毒、腺病毒这些常见呼吸道病毒感染后,可能让免疫系统“认错人”,把心肌当成“坏东西”攻击。通常在病毒感染1-3周后,心脏症状会突然加重,比如本来只是有点累,突然变得喘不上气、心跳得厉害。
诊断要结合症状和检查。心电图能查心跳异常或心肌损伤,超声心动图能看心脏肌肉运动是否正常、泵血能力好不好,抽血查肌钙蛋白升高说明心肌细胞坏死了。根据最新指南,有两项主要症状(比如心悸、呼吸困难)加一项检查异常,就能确诊。
预防重点是少感染病毒、早发现信号。平时勤洗手、戴口罩,减少病毒感染机会;如果感染后一直觉得心跳乱、喘不上气,或感冒好了但总累得慌,一定要赶紧去医院。确诊后,急性期必须严格卧床休息——连吃饭、上厕所都尽量躺着,避免让心脏累着。治疗会用抗病毒、调节免疫的药物,还有支持心脏功能的方法。
要是突然出现严重心脏症状(比如胸口剧烈疼、喘不上气、晕倒),要立刻躺下休息,赶紧打120,别硬撑着活动,否则会加重心脏负担。
规范治疗后,大多数患者的心功能能明显好转,现在急性期死亡率已控制在8%以下。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晚1小时治疗都可能让心肌损伤变严重,再也恢复不过来。其实感染性心肌炎并不可怕,只要别忽略身体的“提醒”,及时检查治疗,大部分人都能把心脏的“发动机”修好,回到正常生活。

